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7页 |
1.1 脂肪酶的性质 | 第11-13页 |
1.1.1 脂肪酶的基因片断 | 第11页 |
1.1.2 作用机理 | 第11页 |
1.1.3 反应类型 | 第11-12页 |
1.1.4 底物特异性 | 第12-13页 |
1.2 脂肪酶产生菌 | 第13-15页 |
1.2.1 野生菌株 | 第13页 |
1.2.2 菌种筛选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2.3 菌种选育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| 第15-16页 |
1.4 碱性脂肪酶的生产 | 第16-18页 |
1.4.1 产酶工艺 | 第16页 |
1.4.2 培养基与发酵条件 | 第16-18页 |
1.4.3 脂肪酶的提取 | 第18页 |
1.5 微生物碱性脂肪酶的应用 | 第18-24页 |
1.5.1 油脂的水解 | 第18-19页 |
1.5.2 脂肪酸提纯 | 第19页 |
1.5.3 皮革生产 | 第19-20页 |
1.5.4 纸浆和造纸 | 第20页 |
1.5.5 加酶洗涤剂 | 第20-22页 |
1.5.6 食品工业 | 第22页 |
1.5.7 医学应用 | 第22页 |
1.5.8 废纸脱墨 | 第22页 |
1.5.9 合成手性化合物 | 第22-23页 |
1.5.10 油脂改性 | 第23-24页 |
1.5.11 药物和化妆品 | 第24页 |
1.6 碱性脂肪酶研究的发展趋势 | 第24-27页 |
1.6.1 碱性脂肪酶的改造 | 第25-26页 |
1.6.2 碱性脂肪酶研究的发展方向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产脂肪酶菌种的筛选 | 第27-3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1.1 菌种 | 第27页 |
2.1.2 培养基 | 第27页 |
2.1.2.1 细菌培养基 | 第27页 |
2.1.2.2 真菌培养基 | 第27页 |
2.1.2.3 Rodamine B筛选培养基 | 第27页 |
2.1.3 试剂 | 第27-29页 |
2.1.3.1 Rodamine B溶液 | 第27页 |
2.1.3.2 吕氏美蓝染色液 | 第27-28页 |
2.1.3.3 革兰氏染色液 | 第28页 |
2.1.3.4 芽孢染色液 | 第28页 |
2.1.3.5 鞭毛染色液 | 第28-29页 |
2.1.4 实验设备 | 第29页 |
2.1.5 菌种筛选程序 | 第29页 |
2.1.6 Rodamine B平板筛选法 | 第29页 |
2.1.7 菌株形态观察 | 第29-30页 |
2.1.7.1 细菌简单染色法 | 第29-30页 |
2.1.7.2 革兰氏染色法 | 第30页 |
2.1.7.3 芽孢染色法 | 第30页 |
2.1.7.4 鞭毛染色法 | 第30页 |
2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3页 |
2.2.1 产脂肪酶菌种的筛选 | 第30-32页 |
2.2.2 细菌Alcaligenes sp的生物学性质 | 第32-33页 |
2.2.2.1 形态学特征 | 第32页 |
2.2.2.2 菌落特征 | 第32页 |
2.2.2.3 生物学特性 | 第32-33页 |
2.3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Alcaligenes sp产脂肪酶的研究 | 第34-47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7页 |
3.1.1 培养基 | 第34页 |
3.1.1.1 斜面培养基 | 第34页 |
3.1.1.2 种子培养基 | 第34页 |
3.1.1.3 摇瓶产酶基本培养基 | 第34页 |
3.1.1.4 3L发酵罐产酶培养基 | 第34页 |
3.1.2 试剂 | 第34-35页 |
3.1.2.1 缓冲液 | 第34-35页 |
3.1.2.2 底物溶液—橄榄油乳化液 | 第35页 |
3.1.2.3 0.05mol/L标准NaOH溶液 | 第35页 |
3.1.3 实验设备 | 第35-36页 |
3.1.4 实验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1.4.1 摇瓶培养 | 第36页 |
3.1.4.1.1 种子培养 | 第36页 |
3.1.4.1.2 产酶培养 | 第36页 |
3.1.4.2 3L发酵罐放大试验 | 第36-37页 |
3.1.4.3 脂肪酶活力测定 | 第37页 |
3.1.4.4 酶活力的定义 | 第37页 |
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5页 |
3.2.1 摇瓶产酶条件的优化 | 第37-42页 |
3.2.1.1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2.1.2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2.1.3 营养盐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9页 |
3.2.1.4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2.1.5 培养液初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2.1.6 产酶的时间进程 | 第41-42页 |
3.2.1.7 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 | 第42页 |
3.2.2 3L发酵罐放大实验 | 第42-45页 |
3.2.2.1 通气量对产酶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2.2.2 搅拌速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2.2.3 不同发酵条件下产酶时间进程的比较 | 第45页 |
3.3 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Penicillium expansum产脂肪酶的研究 | 第47-56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9页 |
4.1.1 菌种 | 第47页 |
4.1.2 培养基 | 第47页 |
4.1.2.1 斜面培养基 | 第47页 |
4.1.2.2 液体培养基 | 第47页 |
4.1.3 培养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1.3.1 种子培养 | 第47-48页 |
4.1.3.2 产酶培养 | 第48页 |
4.1.3.3 发酵罐培养 | 第48页 |
4.1.4 试剂 | 第48页 |
4.1.5 设备 | 第48页 |
4.1.6 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1.6.1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| 第48-49页 |
4.1.6.2 酶活力的定义 | 第49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4页 |
4.2.1 Penicillium expansum摇瓶产酶条件的优化 | 第49-53页 |
4.2.1.1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2.1.2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| 第50页 |
4.2.1.3 培养液初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2.1.4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51页 |
4.2.1.5 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.1.6 通气量对产酶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2 放大实验 | 第53-54页 |
4.3 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微生物脂肪酶性质的比较 | 第56-63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57页 |
5.1.1 酶液的制备 | 第56页 |
5.1.2 试剂 | 第56-57页 |
5.1.2.1 不同pH值的缓冲液 | 第56-57页 |
5.1.2.2 不同pH值的底物溶液 | 第57页 |
5.1.3 实验设备 | 第57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2页 |
5.2.1 酶反应最适pH值 | 第57-58页 |
5.2.2 不同pH值下酶的稳定性 | 第58-59页 |
5.2.3 酶反应最适温度 | 第59-61页 |
5.2.4 酶的热稳定性 | 第61页 |
5.2.5 抑制剂和促进剂 | 第61-62页 |
5.3 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3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