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结构理论、计算论文--结构力学论文--结构动力学论文

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弹塑性反应简化分析方法研究

第一章 绪论第1-19页
 1.1 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(PBSD)第12-14页
  1.1.1 PBSD提出的背景第12页
  1.1.2 PBSD提出的目的、内容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1.1.3 PBSD的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1.2 PBSD中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第14-17页
  1.2.1 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第14-15页
  1.2.2 简化分析方法第15-17页
   1.2.2.1 Pushover分析方法第15页
   1.2.2.2 N2方法第15页
   1.2.2.3 能力谱方法第15-16页
   1.2.2.4 系数法第16-17页
 1.3 本论文内容要点及安排第17-19页
第二章 Pushover分析方法概述和计算实例第19-35页
 2.1 Pushover分析方法的原理第19页
 2.2 Pushover分析方法的用途第19-20页
 2.3 Pushover分析中的计算模型第20-22页
  2.3.1 结构的计算模型第20页
  2.3.2 杆件的计算模型第20-21页
  2.3.3 恢复力特性模型第21-22页
 2.4 Pushover分析中侧向力的分布形式第22-25页
  2.4.1 几种常见的侧向力分布模式第22-24页
  2.4.2 侧向力分布形式不同对Pushover分析结果的影响第24-25页
 2.5 常见的分析软件第25页
 2.6 Pushover分析方法的缺点第25页
 2.7 计算实例第25-29页
  2.7.1 计算模型的选取第26页
  2.7.2 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第26-29页
  2.7.3 结论第29页
 2.8 本章小结第29-35页
第三章 循环往复加载方式与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第35-43页
 3.1 前言第35页
 3.2 循环往复加载方式第35-38页
  3.2.1 正反两个方向加载的侧移分析结果对比第35页
  3.2.2 循环往复加载方式第35-38页
 3.3 基于循环加载Pushover分析的损伤模型第38-41页
  3.3.1 常见的损伤变量及其计算方法第38-39页
   3.3.1.1 从退化方面考虑第38-39页
   3.3.1.2 从变形方面考虑第39页
   3.3.1.3 从变形和能量方面综合考虑第39页
  3.3.2 本文提出的损伤模型第39-41页
   3.3.2.1 损伤模型的定义第39-40页
   3.3.2.2 实例分析第40-41页
 3.4 本章小结第41-43页
第四章 用改进能力谱法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第43-65页
 4.1 概述第43页
 4.2 ATC-40中的能力谱方法第43-51页
  4.2.1 基本原理第44-45页
  4.2.2 等价单自由度体系第45-46页
  4.2.3 等效线性体系第46-48页
  4.2.4 ATC-40方法求解途径第48-51页
   4.2.4.1 方法A的步骤第49页
   4.2.4.2 方法B的步骤第49-50页
   4.2.4.3 ATC-40方法的评价第50-51页
 4.3 改进能力谱法第51-56页
  4.3.1 改进能力谱法的原理及基本步骤第51页
  4.3.2 用改进能力谱法评价结构抗震性能实例第51-56页
   4.3.2.1 计算模型第51-53页
   4.3.2.2 Pushover分析第53页
   4.3.2.3 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第53-54页
   4.3.2.4 结构等效顶点位移第54页
   4.3.2.5 抗震性能评估第54-56页
 4.4 Chopra的改进能力谱方法第56-63页
  4.4.1 弹塑性设计谱第56-58页
  4.4.2 弹塑性需求谱第58页
  4.4.3 改进方法A第58-60页
   4.4.3.1 基本步骤第58-59页
   4.4.3.2 实例分析第59-60页
  4.4.4 改进方法B第60-62页
   4.4.4.1 基本步骤第60-61页
   4.4.4.2 实例分析第61-62页
  4.4.5 数值方法第62-63页
  4.4.6 三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第63页
 4.5 本章小结第63-65页
第五章 结论与展望第65-67页
 5.1 结论第65-66页
 5.2 尚未解决的问题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浓乳液快速聚合方法的研究
下一篇: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和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