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摘要 | 第1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序言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| 第13-19页 |
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与交通运输 | 第13-14页 |
一、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| 第13页 |
二、 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运输业 | 第14-15页 |
一、 可持续运输的基本内容 | 第14页 |
二、 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交通运输的新要求 | 第15-17页 |
一、 改变运输增长方式 | 第15页 |
二、 优化运输结构 | 第15-16页 |
三、 节约资源利用 | 第16-17页 |
四、 强化科技创新 | 第17页 |
第四节 中国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17-19页 |
一、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 | 第18页 |
二、 社会公平的原则 | 第18页 |
三、 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原则 | 第18页 |
四、 资源节约的原则 | 第18页 |
五、 环境保护的原则 | 第18页 |
六、 系统最优的原则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运输对铁路价值的重新认定 | 第19-26页 |
第一节 铁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| 第19-21页 |
一、 铁路运输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优势 | 第19-20页 |
二、 外部成本内部化是认定铁路价值的有效手段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铁路在我国持续发展的运输市场中的功能 | 第21-22页 |
一、 铁路成为联结全国和国民经济的纽带 | 第21页 |
二、 铁路是改变我国非均衡性布局的大动脉 | 第21页 |
三、 铁路将改善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| 第21页 |
四、 铁路给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援 | 第21-22页 |
五、 铁路为社会、经济、政治稳定做出重要保障 | 第22页 |
第三节 铁路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作用 | 第22-24页 |
一、 铁路运输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| 第22-23页 |
二、 铁路运输促进了资源空间形态的优化配置 | 第23页 |
三、 铁路运输促进了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开掘 | 第23页 |
四、 铁路运输为经济主体的市场活动提供了低社会成本基础 | 第23-24页 |
五、 铁路运输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,缩短了生产周期 | 第24页 |
第四节 对新世纪中国铁路发展的展望 | 第24-26页 |
一、 中国铁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的原因 | 第24-25页 |
二、 中国铁路运输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对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分析 | 第26-32页 |
第一节 我国铁路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分析 | 第26-27页 |
一、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| 第26页 |
二、 经济环境分析 | 第26-27页 |
三、 技术环境分析 | 第27页 |
第二节 我国铁路业行业现状分析 | 第27-29页 |
一、 市场需求分析 | 第27-28页 |
二、 竞争态势分析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铁路运输企业的自身优势分析 | 第29-30页 |
一、 速度优势分析 | 第29页 |
二、 价格优势分析 | 第29页 |
三、 安全优势分析 | 第29-30页 |
四、 环保优势分析 | 第30页 |
五、 性能优势分析 | 第30页 |
第四节 铁路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| 第30-32页 |
一、 宏观环境中的利与不利 | 第30页 |
二、 产业内部的竞争分析 | 第30-31页 |
三、 行业内部的竞争分析 | 第31页 |
四、 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定位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对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筹划 | 第32-44页 |
第一节 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借鉴 | 第32-36页 |
一、 国内外铁路改革条件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二、 国外铁路改革的主要经验 | 第33-35页 |
三、 国外铁路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铁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| 第36-38页 |
一、 铁路运输属于资金密集型物质生产部门 | 第36页 |
二、 铁路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| 第36页 |
三、 铁路运输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合二而一 | 第36-37页 |
四、 新建铁路要经过一定时滞才能达到设计运量 | 第37页 |
五、 铁路具有复杂的多重属性 | 第37页 |
六、 铁路建设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 | 第37-38页 |
七、 铁路运输生产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替代性 | 第38页 |
第三节 改革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的探讨 | 第38-42页 |
一、 “网运分离”应作为我国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| 第38-40页 |
二、 “网运分离”是中国铁路改革的重中之重 | 第40-42页 |
第四节 铁路的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| 第42-44页 |
一、 铁路发展与环境保护 | 第42页 |
二、 铁路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 | 第42-43页 |
三、 铁路运营期的环境保护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对铁路业经营物流的思考 | 第44-57页 |
第一节 铁路在现代化物流业中的基础作用 | 第44-48页 |
一、 “物流”概念 | 第44-45页 |
二、 运输与物流 | 第45-46页 |
三、 铁路货物运输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 | 第46-47页 |
四、 投身物流大系统是铁路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对铁路企业转变为优秀物流企业的思考 | 第48-49页 |
一、 铁路企业成为优秀物流企业的优势 | 第48页 |
二、 铁路向物流企业转型所存在的问题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对铁路成为第三方物流商的研究 | 第49-53页 |
一、 我国铁路具备成为第三方服务商的条件 | 第49-50页 |
二、 铁路参与第三方物流时应注意的问题 | 第50-52页 |
三、 应用物流思想指导铁路货运经营 | 第52-53页 |
第四节 铁路货运站物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| 第53-57页 |
一、 铁路车站发展物流业的事态分析 | 第53-55页 |
二、 铁路货运站发展为物流中心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| 第55-57页 |
第六章 铁路对西部大开发的参与 | 第57-63页 |
第一节 优化西部铁路建设 | 第57-59页 |
一、 西部地区铁路开发的具体要求 | 第57-58页 |
二、 西部地区铁路开发的具体规划 | 第58-59页 |
第二节 西部铁路发展设想 | 第59-61页 |
一、 加强东西部间区际通道建设,促进东西部合作与繁荣 | 第60页 |
二、 完善西部省区间通道,促进西部地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| 第60页 |
三、 加快国际通道的建设,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| 第60页 |
四、 加大既有线改造力度,提高西部路网质量 | 第60页 |
五、 提高主要干线运行速度,从时间上拉近西部与东部距离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加快西部铁路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61-63页 |
一、 建议中央继续加大对西部铁路的财政支持力度 | 第61-62页 |
二、 建议加大西部铁路的资金比例 | 第62页 |
三、 建议对西部铁路实行运营补贴 | 第62页 |
四、 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| 第62-63页 |
第七章 以技术创新带动我国铁路迅速发展 | 第63-71页 |
第一节 健全和完善铁路行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体系 | 第63-64页 |
一、 依靠科技,提高铁路建设水平 | 第63页 |
二、 提高路网技术水平,加快现代化进程 | 第63页 |
三、 抓好铁路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 | 第63-64页 |
第二节 铁路货物运输技术发展战略 | 第64-66页 |
一、 建立大能力重载运输系统 | 第64-65页 |
二、 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,积极开展多式联运 | 第65-66页 |
第三节 对加快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建议 | 第66-71页 |
一、 修建高速铁路适合我国的国情 | 第66页 |
二、 修建高速铁路有利于促进我国铁路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| 第66-68页 |
三、 建设高速铁路必须结合我国的特点 | 第68-69页 |
四、 对我国修建高速铁路的规划 | 第69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