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研究综述 | 第13-36页 |
1 土壤有机碳库 | 第13-28页 |
·土壤有机碳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·土壤有机碳库的组成 | 第13-14页 |
·土壤活性有机碳 | 第14-26页 |
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| 第14-19页 |
·土壤易氧化碳 | 第19-21页 |
·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| 第21-26页 |
·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相关术语 | 第26页 |
·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的主导影响因子 | 第27-28页 |
·气候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周转 | 第27页 |
·植被与土壤有机碳周转 | 第27页 |
·土壤质地与土壤有机碳周转 | 第27-28页 |
·人为因素与土壤有机碳周转 | 第28页 |
2 土壤有机碳矿化 | 第28-35页 |
·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概念 | 第28-29页 |
·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土壤呼吸的关系 | 第29页 |
·土壤可矿化碳 | 第29页 |
·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测定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碱液吸收法 | 第29-30页 |
·气象色谱法 | 第30页 |
·CO_2 红外气体分析仪法 | 第30页 |
·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要因素 | 第30-32页 |
·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及其影响因子 | 第32-35页 |
·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 Q_(10) 值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土壤水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Q_(10) 值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矿化底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Q_(10) 值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土壤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Q_(10) 值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思路 | 第36-40页 |
1 研究区概况 | 第36-38页 |
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| 第40-64页 |
1 引言 | 第40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40-42页 |
·样地设置 | 第40-41页 |
·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41页 |
·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4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9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比较 | 第42-46页 |
·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比较 | 第43页 |
·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比较 | 第43-44页 |
·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·土壤矿化碳含量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·土壤微生物呼吸熵(qCO_2) | 第46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| 第46-48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间的相关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土壤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 | 第49-52页 |
·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变化 | 第49页 |
·土壤全氮、全磷和全钾的变化 | 第49-51页 |
·土壤pH 和土壤容重的变化 | 第51-52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| 第52-59页 |
4 讨论 | 第59-63页 |
5 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| 第64-80页 |
1 引言 | 第64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64页 |
·样地设置 | 第64页 |
·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64页 |
·凋落物的收集与测定 | 第64页 |
·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| 第64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6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7页 |
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 | 第64-66页 |
·土壤易氧化碳的季节动态 | 第66页 |
·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 | 第66-67页 |
·土壤矿化碳的季节动态 | 第67-68页 |
·土壤总有机碳的季节动态 | 第68-69页 |
·土壤温度的季节动态 | 第69-70页 |
·土壤湿度的季节动态 | 第70-71页 |
·林分凋落物输入量的季节变化 | 第71-72页 |
·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| 第72-77页 |
4 讨论 | 第77-79页 |
5 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五章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化学组成特征 | 第80-85页 |
1 引言 | 第80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80-81页 |
·样地设置 | 第80页 |
·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80页 |
·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| 第80-81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81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81-84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UV-Vis 光谱 | 第81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E_(240)/E_(420)、E_(250)/E_(365) | 第81-83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土壤 WSOC 的吸光值与 WSOC 浓度的关系 | 第83-84页 |
4 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六章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库组成及周转特征 | 第85-93页 |
1 引言 | 第85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85-86页 |
·样地设置 | 第85页 |
·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85页 |
·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| 第85-86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8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86-90页 |
·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动态 | 第86-87页 |
·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各库大小和分解速率 | 第87-90页 |
4 讨论 | 第90-92页 |
5 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七章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 | 第93-102页 |
1 引言 | 第93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93-94页 |
·样地设置 | 第93页 |
·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93-94页 |
·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| 第94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9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94-99页 |
·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率 | 第94-95页 |
·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矿化率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 | 第95-96页 |
·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日变化动态 | 第96-98页 |
·ADC-2250 仪器法与碱液吸收法的比较 | 第98-99页 |
4 讨论 | 第99-101页 |
5 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第八章 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响应特征 | 第102-128页 |
1 引言 | 第102-103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·样地设置 | 第103页 |
·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103页 |
·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04-124页 |
·不同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 | 第104-109页 |
·不同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比例 | 第109-114页 |
·不同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| 第114-119页 |
·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 | 第119-123页 |
·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 | 第123-124页 |
4 讨论 | 第124-126页 |
5 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第九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1 结论 | 第128-130页 |
2 主要创新点 | 第130页 |
3 问题展望 | 第130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55页 |
附录 | 第155-156页 |
详细摘要 | 第156-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