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·浸矿微生物的种类及特性 | 第11-12页 |
·中温细菌 | 第12页 |
·嗜热细菌 | 第12页 |
·极端嗜酸细菌 | 第12页 |
·其它微生物 | 第12页 |
·微生物浸矿的原理 | 第12-14页 |
·直接作用 | 第13页 |
·间接作用 | 第13-14页 |
·联合作用 | 第14页 |
·电转换作用 | 第14页 |
·微生物冶金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 | 第14-16页 |
·铜的生物浸出 | 第15页 |
·金的生物浸出 | 第15页 |
·铀的生物浸出 | 第15-16页 |
·细菌浸出其他金属 | 第16页 |
·硅酸盐细菌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1页 |
·硅酸盐细菌的发现 | 第17页 |
·硅酸盐细菌分类地位的确立 | 第17页 |
·硅酸盐细菌用于浮选工艺和提取有价值金属的应用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硅酸盐细菌在铝土矿脱硅中的应用和研究 | 第19-21页 |
·氧化矿生物冶金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·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硅酸盐细菌的形态及生理特性研究 | 第23-3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3-24页 |
·菌种 | 第23页 |
·培养基 | 第23-24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4-31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24页 |
·硅酸盐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| 第24页 |
·形态观察 | 第24-26页 |
·生理生化特性 | 第26-31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4页 |
·形态学观察 | 第31-33页 |
·生理生化特征 | 第33-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3章 硅酸盐细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| 第36-4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·菌种 | 第36页 |
·培养基 | 第36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pH值测定 | 第36-37页 |
·稀释平板法测定菌量 | 第37页 |
·微生物培养条件的研究 | 第37-46页 |
·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·装液量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pH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碳源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·氮源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生长曲线测定 | 第44-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硅酸盐细菌与铝土矿作用研究 | 第48-6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8-49页 |
·菌种 | 第48页 |
·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矿样 | 第4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样品前处理 | 第49页 |
·细菌在矿物表面吸附研究 | 第49-50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9页 |
·粒度分析 | 第51页 |
·成分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铝土矿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| 第52页 |
·硅酸盐细菌脱硅实验研究 | 第52-54页 |
·细菌对铝土矿的吸附研究 | 第54-56页 |
·硅酸盐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研究 | 第56-57页 |
·硅酸盐细菌产酸研究 | 第57页 |
·硅酸盐细菌代谢产物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硅酸盐细菌与矿物综合作用机理探讨 | 第58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