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·辅酶Q_(10)的概述 | 第10页 |
·辅酶Q_(10)的生理功能 | 第10-12页 |
·能量转换 | 第11页 |
·抗氧化作用 | 第11页 |
·辅酶Q_(10)对穿透膜功能的影响 | 第11-12页 |
·辅酶Q_(10)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| 第12页 |
·辅酶Q_(10)国内外生产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化学合成法 | 第12-13页 |
·动植物细胞提取法 | 第13页 |
·植物细胞培养法 | 第13页 |
·微生物发酵法 | 第13-15页 |
·光合细菌的概述 | 第15-17页 |
·光合细菌简介 | 第15-16页 |
·光合细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| 第16页 |
·光合细菌生理特性 | 第16-17页 |
·光合细菌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·光合细菌作为单细胞蛋白在养殖上的应用 | 第17页 |
·光合细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| 第17页 |
·光合细菌在废水处理上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·光合细菌在新能源生产中的应用 | 第18页 |
·光合细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| 第18页 |
·光合细菌与辅酶Q_(10) | 第18-20页 |
·辅酶Q_(10)的分离提取研究 | 第20页 |
·用不同溶剂从湿菌体中提取分离 | 第20页 |
·醇碱皂化提取分离 | 第20页 |
·碱皂化提取分离 | 第20页 |
·辅酶Q_(10)的鉴定 | 第20-21页 |
·可见分光光度法 | 第20-21页 |
·紫外分光光度法 | 第21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(HPLC)分析测定 | 第21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高产辅酶Q_(10)光合细菌分离、鉴定与保藏方法研究 | 第23-3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9页 |
·材料 | 第23-2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5-29页 |
·目的光合细菌分离筛选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泥土样的处理 | 第27页 |
·培养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辅酶Q_(10)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8页 |
·光合菌细胞辅酶Q_(10)的提取和检测 | 第28页 |
·菌落、菌体形态观察以及生理生化鉴定实验 | 第28-29页 |
·光合细菌保藏方法比较 | 第2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7页 |
·辅酶Q_(10)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| 第29-30页 |
·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 | 第30-31页 |
·四菌株辅酶Q_(10)产量比对实验结果 | 第31页 |
·菌株LB01的菌落及形态观察 | 第31-34页 |
·氮源利用实验 | 第34页 |
·酵母膏利用实验 | 第34-35页 |
·LB01号菌株鉴定结果 | 第35页 |
·LB01号菌株的辅酶Q_(10)产量检验 | 第35-36页 |
·LB01号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实验 | 第36页 |
·沼泽红假单胞菌LB01保藏方法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沼泽红假单胞菌LB01生产辅酶Q_(10)发酵工艺研究 | 第39-5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4页 |
·材料 | 第39-4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1-44页 |
·菌种培养方法 | 第41页 |
·皂化条件 | 第41页 |
·辅酶Q_(10)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41-42页 |
·辅酶Q_(10)的分离提取和检测 | 第42页 |
·发酵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| 第42-43页 |
·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43-4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6页 |
·NaHCO_3添加量的优化结果 | 第44-45页 |
·氮源添加种类的优化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尿素添加量的优化结果 | 第46页 |
·蛋白胨添加量的优化结果 | 第46-47页 |
·乙酸钠的优化结果 | 第47页 |
·碳氮源的响应面分析结果 | 第47-50页 |
·生长因子添加种类优化结果 | 第50-51页 |
·生长因子添加量优化结果 | 第51页 |
·MgSO_4·7H_2O添加量的优化结果 | 第51-52页 |
·初始pH的优化结果 | 第52页 |
·发酵时间的优化结果 | 第52-53页 |
·培养方式的优化结果 | 第53页 |
·光照距离的优化结果 | 第53-54页 |
·接种量的优化结果 | 第54-55页 |
·装液量的优化结果 | 第55页 |
·优化前后辅酶Q_(10)产量对比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4章 添加物对沼泽红假单胞菌LB01产辅酶Q_(10)的影响 | 第57-7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8-63页 |
·材料 | 第58-6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0-63页 |
·菌种培养方法 | 第60页 |
·沼泽红假单胞菌LB01生长曲线的绘制 | 第60页 |
·皂化条件 | 第60页 |
·辅酶Q_(10)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60-61页 |
·辅酶Q_(10)的分离提取和检测 | 第61页 |
·中间前体物质添加时间的确定 | 第61-62页 |
·中间前体添加物质添加量的确定 | 第62页 |
·天然添加物质对辅酶Q_(10)产量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试验 | 第6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3页 |
·沼泽红假单胞菌LB01生长曲线的绘制 | 第63-64页 |
·中间前体物质添加时间对辅酶Q_(10)产量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·中间前体物质添加量对辅酶Q_(10)产量的影响 | 第66-69页 |
·天然添加物质对辅酶Q_(10)产量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·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实验 | 第71-73页 |
·综合添加效果 | 第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·结论 | 第75-76页 |
·高产辅酶Q_(10)光合细菌的分离、鉴定结论 | 第75页 |
·高产辅酶Q_(10)光合细菌的保藏方法研究结论 | 第75页 |
·沼泽红假单胞菌LB01培养基组合和发酵条件优化结论 | 第75-76页 |
·展望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附录 缩略语表 | 第83-8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