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2页 |
导言 | 第12-35页 |
一、写作根由的阐明与总体性视界的确立 | 第12-17页 |
二、本论文核心任务的提出 | 第17-19页 |
三、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对象、现实旨趣和理论参照 | 第19-28页 |
四、研究综述 | 第28-33页 |
五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第一章 几个可供借镜的文学史印迹 | 第35-71页 |
第一节:重温那个"个人" | 第35-48页 |
第二节:"我们"在何种意义上"无法重新生活" | 第48-60页 |
第三节:共同体叙事之消隐 | 第60-71页 |
第二章 什么是1990年代的"个人化写作" | 第71-90页 |
第一节:"个人化写作"的概念起源重考 | 第71-80页 |
第二节:"个人之个人化"在文学领域的先验化和神圣化 | 第80-90页 |
第三章 私人、自渎和死亡——以陈染、林白的小说为例 | 第90-125页 |
第一节:一个私人在一个文本中的兴起 | 第91-104页 |
第二节:当代"自渎者"的快感结构和隐喻功能 | 第104-116页 |
第三节:"死亡轮转"——那个支点的支点 | 第116-125页 |
第四章 个人化的反抗与变形——以朱文、韩东的小说为例 | 第125-160页 |
第一节:性的社会化与个人化问题 | 第126-136页 |
第二节:几个或一群当代"小知识分子"的双重破败 | 第136-152页 |
第三节:无能之痛/快 | 第152-160页 |
第五章 虫子共同体——以棉棉、卫慧的小说为例 | 第160-206页 |
第一节:"我"和"我们" | 第160-186页 |
第二节:年轻人·女人 | 第186-206页 |
结语:立场·切身性·可能——对1990年代之部分个人化写作进行反动的思考 | 第206-223页 |
一、1980年代个人主义叙事和1990年代个人主义叙事的结构性比较 | 第208-210页 |
二、1990年代部分个人形象之强/弱多重性及其社会隐喻功能 | 第210-215页 |
三、具有强/弱双重主体性之个人进行自我调整或自我反动的可能 | 第215-220页 |
四、从个人主义出发还是从集体主义出发 | 第220-223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23-229页 |
一、文学作品类: | 第223-224页 |
二、报刊类(较为系统查阅过的): | 第224-225页 |
三、理论著作类(按本论文首次征引之先后顺序罗列): | 第225-228页 |
四、期刊、报纸、网站等媒体所载论文类: | 第228-229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229-230页 |
致谢 | 第2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