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咏物诗对魏晋南北朝咏物诗的继承和发展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前言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咏物诗的特点 | 第11-27页 |
第一节 咏物对象上的特点 | 第11-15页 |
一、飞鸟描写成为固定模式 | 第11-12页 |
二、对马题材描写集中 | 第12-13页 |
三、雨雪等女性题材诗歌的流行 | 第13-15页 |
第二节 表达内涵上的特点 | 第15-21页 |
一、咏物说理 | 第15-18页 |
二、遣兴娱乐 | 第18-21页 |
第三节 艺术形式上的特点 | 第21-27页 |
一、出神入化的比兴手法 | 第21-23页 |
二、赋体咏物诗的创作模式 | 第23-24页 |
三、重形轻神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杜甫咏物诗对魏晋南北朝咏物诗的继承 | 第27-38页 |
第一节 咏物对象的继承 | 第27-30页 |
一、对飞鸟物象的继承 | 第27-28页 |
二、对马物象的继承 | 第28-30页 |
第二节 思想内容的承续 | 第30-34页 |
一、对政治说理咏物诗的继承 | 第30-32页 |
二、“不平之鸣”精神的再现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穷形尽相的比兴手法 | 第34-38页 |
第三章 杜甫咏物诗对魏晋南北朝咏物诗的发展 | 第38-50页 |
第一节 咏物对象的区别与发展 | 第38-42页 |
一、咏物题材的延伸 | 第38-40页 |
二、咏物对象的丰富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所言之“志”的差别与发展 | 第42-46页 |
一、魏晋南北朝咏物诗之艳情的世俗旧念 | 第42-44页 |
二、杜甫咏物诗之博大的国计民生思想 | 第44-46页 |
第三节 艺术手法上的区别与发展 | 第46-50页 |
一、从“重形轻神”到“形神兼备” | 第46-48页 |
二、记叙、议论、抒情于一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余论 | 第50-54页 |
一、两代咏物诗的里程碑意义 | 第50-51页 |
二、杜甫咏物诗对魏晋南北朝咏物诗历史地位的发展 | 第51-52页 |
三、杜甫咏物诗对后世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后记 | 第56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