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计算机网络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

军训网数据中心信息服务系统的可生存性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 绪论第8-12页
   ·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-9页
   ·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0-11页
   ·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1-12页
第二章 可生存性理论与技术第12-23页
   ·可生存性的内涵第12-15页
     ·可生存性定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可生存性与安全性的关系第13页
     ·可生存性与容错性的关系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可生存性与可靠性的关系第14页
     ·可生存性与可信性的关系第14-15页
   ·可生存系统的体系结构与设计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·可生存系统的体系结构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可生存系统的设计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·可生存性分析与评估第17-18页
   ·可生存性设计中可采用的关键技术第18-19页
   ·可生存性增强技术方案第19-22页
     ·基于3R的可生存性增强技术方案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基于异构网络的可生存性增强技术方案第20页
     ·基于服务漂移的可生存性增强技术方案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基于 P2P的可生存性增强技术方案第21-2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2-23页
第三章 服务漂移机制的安全性改进第23-46页
   ·服务漂移技术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·TCP连接迁移技术安全机制的改进第24-34页
     ·TCP连接迁移技术概述第24-31页
     ·安全机制的改进第31-33页
     ·改进方案的安全性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·基于安全组通信机制的服务漂移模型的设计第34-45页
     ·一种典型的服务漂移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第34-37页
     ·安全组通信技术第37-39页
     ·基于安全组通信机制的服务漂移模型 SGCSMM的设计第39-43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安全性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四章 军训网服务系统的可生存服务框架设计第46-55页
   ·军训网服务系统的需求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·面临的主要威胁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可生存性需求第47页
   ·设计思路第47-48页
   ·基于服务漂移的可生存服务框架的总体设计第48-52页
     ·防御层第48-49页
     ·识别评估层第49-51页
     ·漂移恢复层第51-52页
   ·该框架的工作流程第52-53页
   ·该框架的可生存能力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五章 服务漂移方案的设计第55-68页
   ·设计背景与目标第55-56页
   ·服务漂移策略的优化设计第56-60页
     ·迁移触发机制的改进第56-59页
     ·服务器竞争机制第59页
     ·一种自适应服务漂移策略的设计第59-60页
   ·服务恢复方案的设计第60-64页
     ·设计原则第61页
     ·服务的保存第61页
     ·服务的恢复第61-64页
   ·服务恢复方案的测试与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 ·测试实验环境第64页
     ·测试目的第64-65页
     ·测试用例与结果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六章 总结与展望第68-70页
   ·论文工作总结第68-69页
   ·研究工作展望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3页
作者简历 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73-74页
致谢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规避的IDS测试技术研究
下一篇:网格环境下自动信任协商研究与技术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