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4页 |
一 血缘亲情与“家”“国”同构 | 第10-11页 |
二 蔚为大观的亲情文学作品及其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的选择缘由 | 第11-12页 |
三 汉代家训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家训概述 | 第14-34页 |
第一节 家训的涵义及分类 | 第14-19页 |
一 家训的涵义 | 第14-16页 |
二 家训的别称 | 第16-17页 |
三 家训的分类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家训的文体归类及其文体名称由来 | 第19-23页 |
第三节 家训的特点和功能 | 第23-28页 |
一 家训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二 家训的功能 | 第24-28页 |
第四节 家训溯源 | 第28-34页 |
一 家训的起源 | 第28-32页 |
二 先秦文献中的家训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汉代家训概貌 | 第34-40页 |
第三章 汉代家训的文化意蕴 | 第40-55页 |
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汉代家训的文化意蕴 | 第41-55页 |
一 儒“教”意识与引经教诫 | 第41-44页 |
二 道家思想与儒道互补 | 第44-46页 |
三 儒、道、墨三家丧葬观与遗训中的简葬意识 | 第46-49页 |
四 女性意识的沉潜与女训中的女性适应策略 | 第49-55页 |
第四章 汉代家训的文学价值 | 第55-80页 |
第一节 泛文学化观念观照下的汉代家训研究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汉代家训的文学价值 | 第56-80页 |
一 丰富多彩的形象 | 第56-60页 |
二 本色、淡远的情感 | 第60-63页 |
三 灵活多样的劝诫方法 | 第63-65页 |
四 汉代家训的哲理与思辨色彩 | 第65-66页 |
五、汉代家训的篇章美与辞章美 | 第66-80页 |
第五章 汉代家训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| 第80-84页 |
一、魏晋南北朝家训对汉代家训的继承 | 第80-81页 |
二、东方朔的《诫子》与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朝隐现象及朝隐母题 | 第81-82页 |
三、汉末家训中的自我抒情意识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情之风 | 第82-84页 |
余论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3页 |
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93-94页 |
后记 | 第94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