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盘桩的承载机理及盘距对承载力影响试验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·引言 | 第9-11页 |
·支盘桩基础的失效及破坏形式 | 第11-14页 |
·支盘桩的断裂破坏 | 第11页 |
·支盘桩的缩颈 | 第11-12页 |
·盘间土体被剪切 | 第12页 |
·桩基沉降破坏模式 | 第12-13页 |
·分支的破坏机理 | 第13页 |
·支盘位置出现偏心和偏斜 | 第13页 |
·支盘桩的灌注缺陷 | 第13-14页 |
·支盘桩的施工 | 第14-18页 |
·支盘桩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·现有研究资料 | 第19页 |
·本文研究工作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支盘桩的研究现状 | 第21-3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·关于支盘桩的承载机理 | 第21-24页 |
·承载力公式 | 第24-25页 |
·沉降变形 | 第25页 |
·支盘桩的适用地质条件和范围 | 第25-26页 |
·支盘桩在工程中的应用 | 第26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6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土力学相关理论与土工实验基础 | 第30-39页 |
·土的压缩 | 第30页 |
·土的剪切 | 第30-31页 |
·土工试验 | 第31-38页 |
·含水率试验 | 第31-32页 |
·密度实验 | 第32-33页 |
·比重试验 | 第33-34页 |
·直接剪切试验 | 第34-36页 |
·固结试验 | 第36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支盘桩室内模型试验 | 第39-64页 |
·支盘桩抗压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| 第39-43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39-41页 |
·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不同盘距对支盘桩承载力影响的试验方法 | 第43-46页 |
·试验装置制作 | 第44-45页 |
·试验加载的具体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不同盘距对支盘桩抗拔性能的模型试验研究 | 第46-54页 |
·三种桩型Q-S曲线的比较 | 第47-49页 |
·三种桩型承载能力的比较 | 第49-50页 |
·三种桩型上拔的比较 | 第50页 |
·三种桩型压力盒应变数据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桩身各测点应变数据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不同盘距对支盘桩抗压性能的模型试验研究 | 第54-61页 |
·三种桩型Q-S曲线的比较 | 第54-56页 |
·三种桩型承载能力的比较 | 第56-57页 |
·三种桩型沉降的比较 | 第57页 |
·三种桩型压力盒应变数据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桩型桩身各测点应变数据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支盘桩在处于不同粉土中土层的性质 | 第61-62页 |
·支盘桩抗拔性能的试验中土层的性质 | 第61-62页 |
·支盘桩抗压性能的试验中土层的性质 | 第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ANSYS有限元分析 | 第64-80页 |
·Drucker-Prager(DP)材料 | 第64-66页 |
·DP材料介绍 | 第64-65页 |
·DP材料输入常数 | 第65-66页 |
·接触分析 | 第66-69页 |
·一般的接触分类 | 第67页 |
·面与面的接触分析过程 | 第67-69页 |
·支盘桩的有限元模拟及结果分析 | 第69-78页 |
·相关单元选取 | 第69页 |
·建模 | 第69-72页 |
·桩身位移分析 | 第72-74页 |
·桩身应力分析 | 第74-76页 |
·桩周土应力分析 | 第76-7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六、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3页 |
·结论 | 第80-81页 |
·对将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