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1934年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探析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一、 选题的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 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三、 论文结构与内容 | 第11-12页 |
四、 创新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出台的背景 | 第13-30页 |
第一节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| 第13-20页 |
一、 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主张 | 第13-14页 |
二、 国会的关税保护立场 | 第14-16页 |
三、 内战前南北方的关税之争 | 第16-18页 |
四、 内战后共和党的高关税政策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变化 | 第20-23页 |
一、 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| 第20-21页 |
二、 国际经济地位的巨大提高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“大萧条”的影响 | 第23-28页 |
一、 各国应对“大萧条”的措施 | 第24-26页 |
二、 美国的罗斯福“新政” | 第26-28页 |
第四节 1933 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1934 年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的出台 | 第30-46页 |
第一节 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的制定过程 | 第30-35页 |
一、 科德尔·赫尔的自由贸易思想 | 第30-32页 |
二、 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议案的提出 | 第32-34页 |
三、 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的讨论与通过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的内容分析 | 第35-40页 |
一、 开拓美国的对外贸易市场 | 第35-37页 |
二、 授权总统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 | 第37-38页 |
三、 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 | 第38-40页 |
第三节 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的特点分析 | 第40-46页 |
一、 与《斯穆特—霍利关税法》的比较 | 第40-42页 |
二、 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的特点 | 第42-46页 |
第三章 1934 年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的影响 | 第46-61页 |
第一节 美国贸易政策形成机制的变化 | 第46-50页 |
一、 总统获得部分贸易决策权 | 第46-47页 |
二、 国会保留贸易决策的宪法权力 | 第47-49页 |
三、 美国新贸易政策形成机制的作用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 | 第50-55页 |
一、 积极开展双边互惠贸易协定谈判 | 第50-52页 |
二、 构建战后多边自由贸易体系 | 第52-55页 |
第三节 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的成就 | 第55-61页 |
一、 促进美国经济复苏 | 第55-56页 |
二、 使美国走上贸易自由化道路 | 第56-61页 |
第四章 评价与启示 | 第61-65页 |
一、 评价 | 第61-63页 |
二、 启示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资料 | 第66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、论文 | 第72-73页 |
附录 | 第73-76页 |
后记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