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引言 | 第9-26页 |
| 1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9-17页 |
| ·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基础 | 第10页 |
| ·激发子 | 第10-12页 |
| ·植物的激发子受体 | 第12-15页 |
| ·激发子受体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| 第15-17页 |
| 2 病程相关蛋白 | 第17-22页 |
| ·PR蛋白 | 第17-20页 |
| ·基因启动子的介绍 | 第20-22页 |
| 3 枯萎病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| ·病原菌的形态、生理研究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·致病机制 | 第23页 |
| ·病菌外泌物的毒性 | 第23-25页 |
|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| 第一章 拟南芥PR-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6-37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2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7-32页 |
| ·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7-28页 |
| ·PCR扩增910kb拟南芥病程相关蛋白启动子基因序列 | 第28-29页 |
| ·PCR反应产物的回收 | 第29页 |
| ·目的基因的亚克隆 | 第29-30页 |
| ·重组子的筛选 | 第30-31页 |
| ·序列测定及分析 | 第31页 |
| 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1-32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6页 |
| ·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 | 第32页 |
| ·910bp病程相关蛋白PR-1基因启动子PCR扩增 | 第32-33页 |
| ·重组子的双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| 第33-34页 |
| ·序列测定 | 第34-35页 |
| ·质粒pBI-pr1p的双酶切鉴定 | 第35-36页 |
| 3 讨论 | 第36-37页 |
| 第二章 拟南芥的转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37-45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3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7-3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9-43页 |
| ·根癌农杆菌的转化及鉴定 | 第39页 |
| ·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| 第39页 |
| ·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9页 |
| ·转化根癌农杆菌 | 第39页 |
| ·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| 第39-40页 |
| ·拟南芥的转化 | 第40-41页 |
| ·阳性转化植株的筛选 | 第41页 |
| ·阳性转化植株的鉴定 | 第41-43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转化植株的获得 | 第43页 |
| ·阳性植株的鉴定 | 第43-44页 |
| 3 讨论 | 第44-45页 |
| 第三章 利用转基因拟南芥筛选甜瓜枯萎病粗激发子 | 第45-5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5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6-50页 |
| ·植物材料的培养 | 第46页 |
| ·甜瓜尖孢镰刀菌的培养及其形态观察 | 第46-47页 |
| ·甜瓜枯萎病菌各组分的分离 | 第47-48页 |
| ·甜瓜尖孢镰刀菌的致萎活性的检测 | 第48-49页 |
| ·甜瓜枯萎病病原激发子的筛选 | 第49页 |
| ·甜瓜尖孢镰刀菌毒素活性的检验 | 第49-50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5页 |
| ·甜瓜尖孢镰刀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形态观察 | 第50页 |
| ·甜瓜尖孢镰刀菌致萎活性的检测 | 第50-52页 |
| ·甜瓜枯萎病激发子的筛选结果 | 第52-53页 |
| ·甜瓜尖孢镰刀菌毒素活性的检验 | 第53-55页 |
| 3 讨论 | 第55-58页 |
| 结论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7页 |
|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| 第67-68页 |
|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8-69页 |
| 附录A | 第69-70页 |
| 附录B: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