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·进展 | 第11-18页 |
·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·异黄酮合成酶(IFS)基因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获得无标记转基因植物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·草莓离体再生以及农杆菌介导转化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·苹果离体再生以及农杆菌介导转化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8-20页 |
·无标记转基因加工番茄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草莓和苹果高效再生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加工番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20-3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6页 |
·消毒剂种类和消毒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| 第22页 |
·子叶苗龄以及外植体切割大小和接种密度 | 第22-23页 |
·生芽培养基激素组合筛选 | 第23-25页 |
·生根培养基激素组合筛选 | 第25页 |
·卡那霉素质量浓度试验(附图Ⅲ) | 第25-26页 |
·讨论 | 第26-30页 |
·关于农杆菌介导番茄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| 第26-28页 |
·关于加工番茄子叶芽的再生 | 第28-29页 |
·关于卡那霉素的使用质量浓度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CRE/LOX 重组系统介导转基因烟草中GUS 的删除效率测定 | 第30-3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2页 |
·材料 | 第3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0-3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共转化植株的PCR 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NPTⅡ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讨论 | 第35-36页 |
·删除效率问题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IFS 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以及转化加工番茄 | 第36-5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6-4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8页 |
·IFS 基因的克隆 | 第44页 |
·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| 第44页 |
·IFS 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| 第46-47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RT-PCR 检测 | 第47-48页 |
·讨论 | 第48-51页 |
·关于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| 第48-49页 |
·酶切效率的影响因素 | 第49页 |
·连接反应 | 第49页 |
·IFS 基因的转化 | 第49-50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生长 | 第50页 |
·转化植株的PCR 鉴定的可靠性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草莓以及苹果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51-5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2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5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草莓茎尖快繁培养基配比 | 第52页 |
·草莓不同培养基配比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诱导(萘乙酸0.05、0.1、0.2、0.3、0.4.0.5.0.6 MG/L) | 第52-53页 |
·苹果茎尖外植体建立 | 第53页 |
·叶盘法对苹果不定芽的培养 | 第53-54页 |
·讨论 | 第54-57页 |
·无菌苗快速繁殖代数对果树的影响 | 第54页 |
·不同激素对果树叶盘再生的影响 | 第54页 |
·离体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状态分化不定芽的潜力 | 第54-55页 |
·基因型差异 | 第55页 |
·外植体的处理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7-58页 |
·IFS 基因转化加工番茄 | 第57页 |
·CRE/LOXP 系统转化烟草 | 第57页 |
·草莓的再生体系建立 | 第57页 |
·苹果的再生体系建立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6页 |
附录:主要生化试剂和转基因用试剂的来源和配制 | 第66-69页 |
附图 | 第69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5-76页 |
导师评阅表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