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世界金融、银行论文

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

内容提要第1-8页
导论第8-28页
 一、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8-11页
 二、本选题的研究综述第11-19页
 三、本文的逻辑思路、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19-26页
 四、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6-28页
第一章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第28-51页
 第一节 合作、国际合作与国际金融合作第29-39页
  一、合作的概念解析第29-31页
  二、国际合作的概念解析第31-37页
  三、国际金融合作的概念解析第37-39页
 第二节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第39-51页
  一、对“区域”的认识第40-42页
  二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解析第42-46页
  三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概念解析第46-51页
第二章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框架第51-69页
 第一节 制度分析框架设定的前提第51-54页
 第二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框架第54-63页
  一、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的五个维度第55-58页
  二、本文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第58-63页
 第三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主体行为假设第63-69页
  一、国家行为的“经济人”假设第64-65页
  二、国家行为的“有限理性”假设第65-66页
  三、国家行为的“机会主义”倾向第66-69页
第三章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本质: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第69-114页
 第一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“制度”属性第69-81页
  一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含义第69-72页
  二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功能第72-78页
  三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结构第78-81页
 第二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“制度变迁”属性第81-102页
  一、新制度经济学关于“制度变迁”的基本解释第81-87页
  二、国际金融体系变迁中的区域金融合作第87-95页
  三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创新属性第95-98页
  四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变迁和演进第98-102页
 第三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“博弈过程”属性第102-114页
  一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“保证型博弈”过程第103-106页
  二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“协调型博弈”过程第106-110页
  三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“劝说型博弈”过程第110-113页
  四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“博弈”结构比较第113-114页
第四章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动因: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第114-172页
 第一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供求分析框架第114-126页
  一、关于制度变迁的动因及供求影响因素的解释第114-121页
  二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供求分析框架第121-126页
 第二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需求分析第126-153页
  一、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第127-134页
  二、金融自由化、全球化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第134-140页
  三、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第140-141页
  四、现行国际金融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第141-148页
  五、技术进步、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第148-150页
  六、国家规避金融风险的偏好与区域金融合作需求第150-153页
 第三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供给分析第153-172页
  一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第153-161页
  二、区域金融合作的主导国推动作用第161-164页
  三、区域金融合作的理论积累和准备第164-169页
  四、区域金融合作的共同文化传统与行为理念第169-172页
第五章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: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总结第172-227页
 第一节 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第173-185页
  一、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合作论第173-176页
  二、国际区域金融的“霸权合作”模式第176-185页
 第二节 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第185-203页
  二、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论第189-196页
  三、国际区域金融的“制度合作”模式第196-203页
 第三节 建构主义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第203-216页
  一、建构主义的国际合作论第203-208页
  二、国际区域金融的“文化合作”模式第208-216页
 第四节 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第216-222页
  一、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合作观第216-217页
  二、国际区域金融的“依附合作”模式第217-222页
 第五节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的比较与评价第222-227页
  一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的比较第222-223页
  二、国际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的评价第223-227页
第六章 国际区域金融合作实践: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制度变迁第227-302页
 第一节 欧洲货币合作实践分析第228-253页
  一、欧洲货币合作的主要动因第228-231页
  二、欧洲货币合作的进程第231-240页
  三、欧洲货币合作模式:新自由主义倾向的北北型金融合作第240-253页
 第二节 拉美国家“美元化”实践分析第253-272页
  一、拉美国家“美元化”的主要动因第253-257页
  二、拉美国家“美元化”的进程第257-259页
  三、拉美国家“美元化”模式:新现实主义倾向的南北型金融合作第259-272页
 第三节 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实践分析第272-302页
  一、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动因第272-277页
  二、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进展情况第277-282页
  三、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问题及产生根源第282-287页
  四、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模式:建构主义路径的南南型金融合作第287-294页
  五、中国参与和推动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策略及措施第294-302页
本文的主要结论第302-304页
参考文献第304-31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313-314页
论文摘要第314-318页
Abstract第318-323页

论文共32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研究
下一篇: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