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78页 |
1 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2-33页 |
·沸石与分子筛 | 第12-15页 |
·磷酸盐分子筛 | 第15-23页 |
·传统的磷酸铝分子筛 | 第15-18页 |
·其他磷酸盐化合物 | 第18-23页 |
·亚磷酸盐 | 第23-3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23-25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·亚磷酸锌化合物 | 第26-28页 |
·其它过渡金属亚磷酸盐化合物 | 第28-30页 |
·微孔材料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| 第30-33页 |
·催化和吸附 | 第31-32页 |
·在功能材料上的应用 | 第32-33页 |
·化学传感器 | 第32页 |
·纳米团簇的组装和应用 | 第32-33页 |
·具有特殊孔道的微孔化合物 | 第33-50页 |
·大孔及超大孔无机微孔化合物 | 第33-44页 |
·手性开放骨架 | 第44-50页 |
·分子筛(微孔或介孔)孔腔中手性催化中心的组装 | 第45-46页 |
·具有光学活性无机—有机杂化开放骨架的生成 | 第46页 |
·手性孔道与含手性结构特征的微孔金属磷酸盐的合成 | 第46-50页 |
·具有生物分子氨基酸特殊功能基团的开放骨架的研究进展 | 第50-61页 |
·氨基酸的分类及性质 | 第51-56页 |
·氨基酸的分类 | 第52-55页 |
·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| 第55页 |
·氨基酸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| 第55-56页 |
·氨基酸的紫外吸收光谱 | 第56页 |
·氨基酸的金属配位化合物 | 第56-58页 |
·氨基酸构筑的无机开放骨架结构 | 第58-61页 |
·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61-63页 |
·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| 第63-65页 |
·本文所用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8页 |
第二章 L-组氨酸/(亚)磷酸锌的合成、结构与表征 | 第78-120页 |
·以L-组氨酸为模板剂的一维手性磷酸锌的合成与表征 | 第78-91页 |
·引言 | 第78-79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79-81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79页 |
·ZnPO-CJ40的合成 | 第79-80页 |
·ZnPO-CJ40的合成讨论 | 第80页 |
·单晶结构的解析 | 第80-81页 |
·ZnPO-CJ40的表征 | 第81-86页 |
·X-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| 第81-82页 |
·化学组成分析 | 第82页 |
·热失重(TGA)分析 | 第82-83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83-84页 |
·荧光光谱分析 | 第84-85页 |
·VCD光谱分析 | 第85-86页 |
·ZnPO-CJ40的晶体结构 | 第86-90页 |
·ZnPO-CJ40的不对称结构单元 | 第86-87页 |
·ZnPO-CJ40的晶体结构 | 第87-90页 |
·小结 | 第90-91页 |
·以D,L-组氨酸为模板剂的二维层状磷酸锌的合成与表征 | 第91-103页 |
·引言 | 第91-9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92-94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92页 |
·ZnPO-CJ36的合成 | 第92-93页 |
·单晶结构的解析 | 第93-94页 |
·ZnPO-CJ36的表征 | 第94-97页 |
·X-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| 第94-95页 |
·化学组成分析 | 第95页 |
·热失重(TGA)分析 | 第95-96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96页 |
·荧光光谱分析 | 第96-97页 |
·ZnPO-CJ36的晶体结构 | 第97-101页 |
·ZnPO-CJ36的不对称结构单元 | 第97-98页 |
·ZnPO-CJ36的晶体结构 | 第98-101页 |
·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·以D,L-组氨酸为模板剂的二维亚磷酸锌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03-114页 |
·引言 | 第103-104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04-106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104页 |
·ZnHPO-CJ37的合成 | 第104-105页 |
·单晶结构的解析 | 第105-106页 |
·ZnHPO-CJ37的表征 | 第106-109页 |
·X-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·化学组成分析 | 第107页 |
·热失重(TGA)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108页 |
·荧光光谱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·ZnHPO-CJ37的晶体结构 | 第109-113页 |
·ZnHPO-CJ37的不对称结构单元 | 第109-110页 |
·ZnHPO-CJ37的晶体结构 | 第110-113页 |
·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0页 |
第三章 大孔、超大孔过渡金属亚磷酸盐的合成、结构与表征 | 第120-145页 |
·三维骨架超大孔亚磷酸钴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20-132页 |
·引言 | 第120-12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22-124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122页 |
·CoHPO-CJ2的合成 | 第122-123页 |
·CoHPO-CJ2的合成因素的讨论 | 第123页 |
·单晶结构的解析 | 第123-124页 |
·CoHPO-CJ2的表征 | 第124-127页 |
·X-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| 第124-125页 |
·化学组成分析 | 第125页 |
·热失重(TGA)分析 | 第125-126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126-127页 |
·磁学性质的讨论 | 第127页 |
·CoHPO-CJ2的晶体结构 | 第127-131页 |
·CoHPO-CJ2的不对称结构单元 | 第127-129页 |
·CoHPO-CJ2的晶体结构 | 第129-131页 |
·小结 | 第131-132页 |
·三维骨架大孔亚磷酸钴,镍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32-140页 |
·引言 | 第13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32-135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132-133页 |
·化合物的合成 | 第133页 |
·单晶结构的解析 | 第133-135页 |
·化合物的表征 | 第135-136页 |
·X-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| 第135-136页 |
·化学组成分析 | 第136页 |
·MHPO-CJ3(M=Co,Ni)的晶体结构 | 第136-139页 |
·MHPO-CJ3(M=Co,Ni)的不对称结构单元 | 第137-138页 |
·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| 第138-139页 |
·小结 | 第139-1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0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45页 |
第四章 L-色氨酸-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、结构与表征 | 第145-156页 |
·引言 | 第14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45-147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146页 |
·M_(0.5)C_(11)H_(12)N_2O_2(M=Zn(1),Co(2),Ni(3))的合成 | 第146页 |
·单晶结构的解析 | 第146-147页 |
·化合物1的表征 | 第147-151页 |
·X-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| 第147-148页 |
·化学组成分析 | 第148-149页 |
·化合物1的热失重(TGA)分析 | 第149页 |
·荧光光谱分析 | 第149-151页 |
·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| 第151-153页 |
·化合物1的不对称结构单元 | 第151页 |
·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| 第151-1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3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5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6-159页 |
致谢 | 第159-16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61-163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63-16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67-171页 |
附录 | 第171-1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