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对象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4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主要结构及写作框架 | 第15-17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7-33页 |
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5页 |
·关于符号学 | 第17-21页 |
·关于景观设计 | 第21-24页 |
·关于传统文化 | 第24-25页 |
·城市景观的演进及发展特色 | 第25-29页 |
·城市景观的历史演进 | 第25-26页 |
·城市景观的发展特色 | 第26-29页 |
·我国城市景观的发展及问题 | 第29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| 第29-33页 |
·符号学研究现状 | 第29-30页 |
·景观传统文化表达层面研究现状 | 第30-33页 |
3 城市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层面所面临的问题 | 第33-37页 |
·传统文化的漠视 | 第33-34页 |
·传统符号的简单堆砌 | 第34页 |
·景观要素历史继承的缺失 | 第34-37页 |
4 城市景观传统文化表达设计的理论建构 | 第37-73页 |
·城市景观与传统文化符号观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城市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·城市景观中传统文化的符号观 | 第39-40页 |
·设计哲学层面的思想观念 | 第40-42页 |
·整体性 | 第40页 |
·层次性 | 第40页 |
·开放性 | 第40-41页 |
·发展性 | 第41页 |
·主体间性 | 第41-42页 |
·设计语言层面的表达 | 第42-51页 |
·物质性语言 | 第42页 |
·非物质性语言 | 第42页 |
·设计语言中传统回归 | 第42-51页 |
·设计手法层面的模式构建——基于符号学 | 第51-72页 |
·传统文化表达VCTS模式的提出 | 第52-53页 |
·传统文化表达的符号学分析技术路线 | 第53-72页 |
·小结 | 第72-73页 |
5 符号实践:长沙橘子洲风景区总体规划与橘洲公园景观设计 | 第73-105页 |
·项目现状概述 | 第73-76页 |
·区位 | 第73页 |
·区域自然条件 | 第73-74页 |
·旅游资源 | 第74-75页 |
·基础设施 | 第75-76页 |
·项目总体规划概况 | 第76-80页 |
·总体定位及规划 | 第76-79页 |
·植物景观规划 | 第79-80页 |
·传统文化的符号运用——橘洲公园景观设计 | 第80-105页 |
·橘子洲公园改造景观设计概述 | 第81页 |
·橘洲公园景观设计文化立项 | 第81-83页 |
·场地空间设计分析(V) | 第83-84页 |
·运用符构学对符号提取、分类(C) | 第84页 |
·运用符义学对符号转换赋义(T) | 第84-102页 |
·运用符用学对符号的景观意义研究(S) | 第102-105页 |
6 结论 | 第105-107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105页 |
·遗留的问题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1页 |
附录A:橘子洲公园园林建筑设计方案 | 第111-114页 |
附录B: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114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