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大埋深段施工监控量测与数值分析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前言 | 第9页 |
·发展概况 | 第9-13页 |
·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现场监控量测的布置与测试 | 第14-28页 |
·依托工程概况 | 第14-15页 |
·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概况 | 第14页 |
·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4-15页 |
·监控量测的内容与手段 | 第15-16页 |
·监控量测的布置 | 第16-21页 |
·试验段的选定 | 第16-17页 |
·监测断面及量测探头的布置 | 第17-19页 |
·量测探头的埋设 | 第19-21页 |
·量测线头的保护 | 第21页 |
·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| 第21-22页 |
·量测中的几个问题 | 第22-28页 |
第三章 支护衬砌稳定性及其效果的判别标准 | 第28-31页 |
·初期支护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效果的判别标准 | 第28-30页 |
·初期支护净空收敛的判别标准 | 第28-29页 |
·喷射混凝土可靠性的判别标准 | 第29页 |
·型钢钢架可靠性的判别标准 | 第29页 |
·锚杆可靠性的判别标准 | 第29-30页 |
·二次衬砌稳定性及衬砌效果的判别标准 | 第30-31页 |
·二次衬砌净空收敛的判别标准 | 第30页 |
·围岩压力的判别标准 | 第30页 |
·二次衬砌可靠性的判别标准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现场监控量测的结果与分析 | 第31-52页 |
·东线初期支护监控量测的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8页 |
·围岩压力 | 第31-32页 |
·喷射混凝土应力 | 第32-33页 |
·钢架应力 | 第33-36页 |
·锚杆轴力 | 第36-37页 |
·净空收敛 | 第37-38页 |
·西线初期支护监控量测的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5页 |
·围岩压力 | 第38-39页 |
·喷射混凝土应力 | 第39-40页 |
·钢架应力 | 第40-42页 |
·锚杆轴力 | 第42-43页 |
·净空收敛 | 第43-44页 |
·围岩内部位移 | 第44-45页 |
·二次衬砌监控量测的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的接触压力 | 第45页 |
·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 | 第45-47页 |
·二次衬砌净空收敛 | 第47页 |
·两个试验段监控量测的结果汇总分析 | 第47-51页 |
·初期支护监控量测的结果汇总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二次衬砌监控量测的结果汇总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数值模拟与分析 | 第52-62页 |
·隧道工程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理论 | 第52-55页 |
·计算范围的确定 | 第52页 |
·边界条件和初始地应力场 | 第52-54页 |
·本文有限元模拟采用的本构模型 | 第54-55页 |
·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 | 第55页 |
·大埋深段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| 第55-62页 |
·计算模型及参数 | 第55-57页 |
·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57-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2-64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2-63页 |
·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