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3页 |
1 引言 | 第13-23页 |
·实验立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22页 |
·耐热、抗寒性的鉴定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田间自然鉴定 | 第14页 |
·实验室鉴定 | 第14页 |
·人工模拟逆境鉴定 | 第14页 |
·种子活力鉴定 | 第14页 |
·微观结构观察 | 第14页 |
·配子体活力鉴定 | 第14-15页 |
·耐热、抗寒性的鉴定指标 | 第15-16页 |
·形态指标 | 第15页 |
·生态指标 | 第15页 |
·生理生化指标 | 第15-16页 |
·理化指标 | 第16页 |
·分子生物学指标 | 第16页 |
·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6-19页 |
·生物膜与植物的耐热性 | 第16-18页 |
·渗透性物质与植物的耐热性 | 第18-19页 |
·渗透调节、水分变化与植物的耐热性 | 第19页 |
·内源激素与植物的耐热性 | 第19页 |
·热激蛋白与植物的耐热性 | 第19页 |
·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·生物膜与植物的抗寒性 | 第19-20页 |
·渗透性物质与植物的抗寒性 | 第20-21页 |
·内源激素与植物的抗寒性 | 第21-22页 |
·冷害指数、种子发芽力与植物的抗寒性 | 第22页 |
·叶绿素含量、光合呼吸速率与植物的抗寒性材料与方法 | 第22页 |
·本实验的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8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3页 |
·材料处理与调查、测定项目 | 第23-24页 |
·大葱品种耐热性鉴定 | 第23-24页 |
·大葱品种抗寒性鉴定 | 第24页 |
·大葱品种植物性状与营养品质 | 第24页 |
·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生长发育指标 | 第24页 |
·产量及品质指标 | 第24-25页 |
·热害指数(HI) | 第25页 |
·冷害指数(CI) | 第25页 |
·电解质渗漏率(EL) | 第25页 |
·保护酶活性 | 第25-26页 |
·丙二醛(MDA) | 第26页 |
·可溶性糖 | 第26页 |
·叶绿素(CHL) | 第26页 |
·自由水束缚水含量比 | 第26-27页 |
·隶属函数值计算大葱品种主要性状的比较鉴定 | 第27-28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53页 |
·大葱品种耐热、抗寒性的鉴定评价 | 第28-46页 |
·温度胁迫对大葱叶片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温度胁迫对大葱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·温度胁迫对大葱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1-35页 |
·温度胁迫下大葱幼苗受害指数变化 | 第35-37页 |
·温度胁迫对大葱叶片可溶性蛋白、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| 第37-40页 |
·温度胁迫对大葱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影响 | 第40-42页 |
·温度胁迫对大葱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 | 第42-44页 |
·温度胁迫对大葱叶片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·大葱品种植物性状与耐热、抗寒性 | 第46-49页 |
·大葱品种营养品质与耐热、抗寒性 | 第49-51页 |
·大葱品种耐热、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| 第51-53页 |
4 讨论 | 第53-58页 |
·可溶性蛋白、可溶性糖等渗透性物质与大葱品种耐热、抗寒性 | 第53-54页 |
·细胞质膜稳定性与大葱品种耐热、抗寒性 | 第54页 |
·叶片保护酶活性与大葱品种耐热、抗寒性 | 第54-55页 |
·自由水束缚水含量比、叶绿素含量与大葱品种耐热、抗寒性 | 第55-57页 |
·植株形态、营养物质含量与大葱品种耐热、抗寒性 | 第57-58页 |
5. 结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