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3页 |
| ·引言 | 第12页 |
| ·可燃气体的主要危险性分析与事故统计 | 第12-21页 |
| ·可燃气体分类、主要成分与存储方式 | 第12-17页 |
| ·可燃气体主要危险性分析 | 第17-18页 |
| ·可燃气体事故统计与分析 | 第18-21页 |
| ·可燃气体火灾成灾机制研究进展 | 第21-29页 |
| ·可燃气体火灾爆炸性分析与火灾分类 | 第21-25页 |
| ·可燃气体火灾成灾机制研究进展 | 第25-28页 |
| ·目前国内外可燃气体火灾成灾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| ·可燃气体火灾爆炸危险性控制研究进展 | 第29-31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1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| ·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32-33页 |
| 第二章 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机制分析与研究 | 第33-45页 |
| ·液化石油气蒸气爆炸事故机理研究进展 | 第33-39页 |
| ·蒸气爆炸机理 | 第34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34-38页 |
| ·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38-39页 |
| ·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机制 | 第39-43页 |
| ·泄漏型火灾爆炸事故机制 | 第39-40页 |
| ·破坏平衡型爆炸事故机制 | 第40-42页 |
| ·热传递型蒸气爆炸事故机制 | 第42页 |
| ·复合型火灾爆炸事故机制 | 第42-43页 |
| ·火灾爆炸事故多米诺效应机制 | 第43页 |
| ·小结 | 第43-45页 |
| 第三章 液化石油气火灾成灾机制与危险性控制研究的模式 | 第45-61页 |
| ·液化石油气火灾成灾机制研究模式的建立 | 第45-47页 |
| ·模式结构图 | 第45-46页 |
| ·应用步骤 | 第46-47页 |
| ·方法学基础 | 第47-55页 |
| ·应用实例的研究模式 | 第55-59页 |
| ·小结 | 第59-61页 |
| 第四章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危险源辨识 | 第61-69页 |
| ·第一类危险性辨识 | 第61-63页 |
| ·第二类危险性辨识 | 第63-67页 |
| ·第三类危险源辨识 | 第67页 |
| ·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第五章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火灾爆炸事故树分析 | 第69-82页 |
| ·事故树分析方法 | 第69-70页 |
| ·LPG储罐爆炸事故树的建立 | 第70-73页 |
| ·LPG储罐爆炸事故树分析 | 第73-81页 |
| ·最小割集与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 | 第73-78页 |
| ·最小径集与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 | 第78-81页 |
| ·小结 | 第81-82页 |
| 第六章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| 第82-92页 |
| ·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过程 | 第82-83页 |
| ·LPG储罐可能发生的事故模型 | 第83-84页 |
| ·LPG储罐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后果分析模式 | 第84-88页 |
| ·LPG储罐发生自由蒸气云爆炸事故后果分析模式 | 第84-86页 |
| ·LPG储罐发生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的事故后果分析模式 | 第86-88页 |
| ·本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分析 | 第88-90页 |
| ·LPG储罐自由蒸气云爆炸后果定量计算 | 第88-89页 |
| ·LPG储罐发生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后果定量计算 | 第89-90页 |
| ·LPG储配站储罐事故后果汇总 | 第90页 |
| ·小结 | 第90-92页 |
| 第七章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危险性评价 | 第92-102页 |
| ·ICI Mond火灾、爆炸、毒性指数评价法基本内容 | 第92-96页 |
| ·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定量评价 | 第96-101页 |
| ·物质系数和火灾、爆炸、毒性指标计算 | 第96-99页 |
| ·安全措施补偿系数的确定 | 第99页 |
| ·最终补偿系数计算 | 第99-101页 |
| ·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| 第八章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火灾爆炸危险性控制与安全性研究 | 第102-117页 |
| ·基于本质安全化的危险性控制 | 第102-111页 |
| ·控制人失误 | 第102-105页 |
| ·储罐及设备设施控制 | 第105-107页 |
| ·环境的控制 | 第107-108页 |
| ·管理控制 | 第108-111页 |
| ·应急技术 | 第111-113页 |
| ·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| 第111-112页 |
| ·液化石油气火灾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| 第112-113页 |
| ·安全性研究 | 第113-116页 |
| ·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|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0页 |
| ·结论 | 第117-119页 |
| ·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| 第119页 |
| ·不足之处 | 第119页 |
| ·展望 | 第119-120页 |
| 附图1 | 第120-122页 |
| 附图2 | 第122-12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4-130页 |
|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30-131页 |
| 致谢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