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先秦哲学(~前220年)论文--儒家论文

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导言第10-30页
 一、选题缘由与意义第10-15页
  (一) 选题缘由第10-14页
  (二) 选题意义第14-15页
 二、研究现状第15-26页
  (一) 与“儒家民族观”密切相关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第15-17页
  (二) 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及理论渊源第17-19页
  (三) 儒家民族观的演变第19-21页
  (四) 对儒家民族观历史影响的探讨第21-22页
  (五) 儒家民族观对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第22-25页
  (六) 已有研究成果中体现出来的薄弱方面第25-26页
 三、论文的基本框架、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26-30页
  (一) 基本框架第26-28页
  (二)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8-29页
  (三) 研究方法第29-30页
第一章 先秦时期的华夷格局与华夏族的形成第30-53页
 一、“万邦”林立状态与“协和万邦”思想之由来第30-34页
  (一) “万邦”性质及其与民族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第30-33页
  (二) “协和万邦”思想的由来及其意义第33-34页
 二、先秦时期的华夷格局第34-41页
  (一) 先秦时期“族”字含义的演变第34-37页
  (二) “五方之民”与华夷格局的初步形成第37-41页
 三、民族形成的主要标志——以华夏族形成为例第41-53页
  (一) 关于民族形成标志的理论探讨第41-44页
  (二) “周礼”的形成是华夏族形成的主要标志第44-53页
第二章 儒家民族观的思想基础第53-71页
 一、儒学与儒家民族观第53-55页
 二、儒家政治观对儒家民族观的影响第55-63页
  (一) “天下观念”与儒家民族观第55-58页
  (二) “大一统”思想与儒家民族观第58-63页
 三、儒学核心思想与儒家民族观第63-71页
  (一) “仁”学与儒家民族观第64-67页
  (二) “礼”治精神与儒家民族观第67-71页
第三章 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第71-93页
 一、中国早期夷夏观的主要内容第71-75页
  (一) 早期夷夏观的“夷夏之辨”思想第71-72页
  (二) 早期夷夏观的“华夏中心主义”意识第72-75页
 二、先秦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第75-93页
  (一) 先秦儒家的“夷夏之辨”思想第75-77页
  (二) “夷夏之辨”的文化内涵——“礼分华夷”第77-81页
  (三) 先秦儒家的“尊王攘夷”之说第81-83页
  (四) 先秦儒家的“用夏变夷”与“华夷一体”思想第83-88页
  (五) “五服制”——儒家关于夷夏的空间构想第88-93页
第四章 儒家民族观的历史演变与体系构建第93-131页
 一、两汉时期:儒家民族观理论体系初步成型第94-102页
  (一) 汉代政治家、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主张与儒家民族观的发展第95-101页
  (二) 汉代的历史书写传统与儒家民族观的发展第101-102页
 二、魏晋南北朝时期:儒家民族观在历史动荡中艰难前行第102-109页
  (一) 汉族统治集团民族观的变化第103-106页
  (二) 少数民族统治者民族观的变化第106-109页
 三、隋唐时期:儒家民族观理论体系得以整固第109-113页
  (一) 唐代开明民族观之产生背景第109-110页
  (二) 唐代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及演变趋势第110-111页
  (三) “夷狄进至于爵”与唐代民族观的发展第111-113页
 四、宋代:理学助推儒家民族观实现理论突破第113-119页
  (一) “道”与“道统”说的缘起第113-114页
  (二) 理学影响下宋代民族观的发展第114-116页
  (三) 宋代理学对传统“正统”观的影响第116-117页
  (四) 辽金统治者的民族观与儒家民族观的发展第117-119页
 五、元、明、清时期:儒家民族观理论体系在大一统格局中最终形成第119-131页
  (一) 元代: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儒家民族观的发展和变化第120-122页
  (二) 明代:儒家民族观在发展中有起伏,在前进中有回潮第122-126页
  (三) 清代:儒家民族观理论体系在大一统格局中成熟和完善第126-131页
第五章 儒家民族观对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的影响第131-158页
 一、儒家民族观对古代民族政策制定原则的影响第131-146页
  (一) 大一统视野下的臣属原则第132-136页
  (二) “仁爱”光辉照耀下的怀柔原则第136-137页
  (三) 怀柔原则统属下的羁縻政策第137-146页
 二、儒家民族观对古代民族关系主流的影响第146-158页
  (一) 儒家民族观对民族关系政治层面的影响:“大一统”思想深入人心,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第148-150页
  (二) 儒家民族观与民族关系经济层面相互影响: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互补,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依共存第150-153页
  (三) 儒家民族观对民族关系文化层面的影响: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、培育了民族精神第153-158页
结语第158-163页
 (一) 对儒家民族观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第158-159页
 (二) 对儒家民族观的客观评价第159-163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163-174页
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74-175页
后记第175-176页

论文共1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与股票市场的关系研究
下一篇: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