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1. 引言 | 第13-21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8页 |
·教育在经济中的作用 | 第13-16页 |
·“读书无用论”及教育经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8页 |
·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视点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文章结构安排 | 第19-21页 |
2. 理论概述 | 第21-31页 |
·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丹尼森的分析 | 第21页 |
·库兹涅茨的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现在的一般观点 | 第22页 |
·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2-25页 |
·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3页 |
·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 | 第24-25页 |
·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定性分析 | 第25-27页 |
·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| 第25页 |
·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| 第25-27页 |
·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 | 第27-31页 |
·舒尔茨的教育收益率法 | 第27页 |
·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 | 第27-28页 |
·劳动简化法 | 第28-30页 |
·生产函数法 | 第30-31页 |
3.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分析 | 第31-44页 |
·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 | 第31-33页 |
·有关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| 第33-35页 |
·数据检验 | 第35-38页 |
·相关性分析及断点检验 | 第35-36页 |
·序列平稳性检验 | 第36-37页 |
·协整检验 | 第37页 |
·Granger 因果检验 | 第37-38页 |
·误差修正模型 | 第38-40页 |
·长期均衡关系 | 第39-40页 |
·误差修正模型 | 第40页 |
·VAR 模型 | 第40-43页 |
·模型结果 | 第41页 |
·脉冲响应函数 | 第41-42页 |
·方差分解 | 第42-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4页 |
4.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| 第44-64页 |
·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和方法 | 第44-49页 |
·C-D 生产函数及其衍生模型 | 第45-48页 |
·本文拟用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 | 第48页 |
·要素贡献率的计算 | 第48-49页 |
·面板数据模型 | 第49-51页 |
·样本选取 | 第49页 |
·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| 第49-51页 |
·实证分析 | 第51-63页 |
·经济产出的度量 | 第51页 |
·物质资本投入的度量 | 第51-54页 |
·劳动投入量 | 第54页 |
·教育因子的度量 | 第54-60页 |
·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| 第60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5. 模型和数据的进一步讨论 | 第64-72页 |
·总量生产函数模型 | 第64-65页 |
·物质资本存量水平 | 第65-70页 |
·对折旧率水平的讨论 | 第65-67页 |
·对本文所用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的讨论 | 第67-70页 |
·对教育人力资本的不同计量 | 第70-72页 |
·以受教育年限来计量教育人力资本 | 第70页 |
·一种计量人群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设想 | 第70-72页 |
6. 简要结论 | 第72-79页 |
·基本结论 | 第72-74页 |
·教育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 | 第72页 |
·教育投资与经济产出相互影响 | 第72-73页 |
·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,地区差异明显 | 第73-74页 |
·政策建议 | 第74-77页 |
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| 第74-76页 |
·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| 第76-77页 |
·促进地区间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| 第77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77-79页 |
·本文的特点 | 第77-78页 |
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| 第78页 |
·未来研究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附录 | 第84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