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3页 |
1.国内外抗病资源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·持久抗病性概念与抗瘟性分类 | 第11-12页 |
·抗源的发掘、筛选与利用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·抗源的发掘 | 第12页 |
·抗源的筛选与利用 | 第12-13页 |
·水稻品种中的抗稻瘟病基因 | 第13-15页 |
2.抗瘟基因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| 第15-21页 |
·遗传标记的定义及类型 | 第15-16页 |
·遗传标记的定义 | 第15页 |
·类型及特征 | 第15-16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、原理及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 | 第16页 |
·常见分子标记技术 | 第16-18页 |
·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| 第18-21页 |
·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 | 第18-21页 |
·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克隆 | 第21页 |
3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析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抗源材料的筛选 | 第23-3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3页 |
·试验地点 | 第23页 |
·试验设置 | 第23-24页 |
·抗源材料的农艺性状及拷种 | 第23页 |
·稻瘟病抗性鉴定病圃设置及鉴定方法 | 第23-2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1页 |
·田间抗性及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| 第24-27页 |
·室内拷种结果 | 第27-29页 |
·抗源叶瘟颈瘟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不同生态区的抗性调查 | 第31-3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1页 |
·试验地点 | 第31页 |
·田间小区设置 | 第31页 |
·稻瘟病抗性鉴定病圃设置及鉴定方法 | 第31页 |
·稻瘟病调查 | 第31页 |
·稻瘟病标样的采集 | 第31页 |
·稻瘟病菌株分离培养 | 第31-3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不同生态区叶瘟颈瘟抗性调查结果 | 第32-34页 |
3 结论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抗源材料的抗谱测定 | 第35-39页 |
1.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5-36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35-36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6页 |
·方法 | 第36页 |
·产孢培养 | 第36页 |
·抗谱测定 | 第36页 |
2.结果与分析 | 第36-39页 |
·供试材料抗病频率 | 第36-37页 |
·抗菌谱与叶瘟颈瘟的相互关系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不同抗性水稻材料抗性遗传背景分析 | 第39-5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3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9-40页 |
·供试品种 | 第39页 |
·供试试剂 | 第39页 |
·所用仪器 | 第39页 |
·供试引物 | 第39-40页 |
·方法 | 第40-43页 |
·水稻叶片的采集 | 第40页 |
·叶片DNA的提取 | 第40页 |
·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| 第40页 |
·PCR扩增 | 第40-41页 |
·聚丙酰胺凝胶电泳 | 第41-42页 |
·多态性片段的回收、重扩增 | 第42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2-4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0页 |
·水稻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| 第43页 |
·供试材料对RGA体系PCR扩增产物的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| 第43-48页 |
·20份抗源材料的电泳结果 | 第43-46页 |
·17份单基因材料的电泳结果 | 第46-48页 |
·RGA相似性聚类 | 第48-49页 |
·多态性片段的回收、重扩增结果 | 第49-50页 |
·抗病基因多态性与抗病鉴定结果的相互关系 | 第50页 |
3 结论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讨论 | 第51-54页 |
1 抗源材料田间抗性及农艺形状测定 | 第51页 |
·农艺性状调查 | 第51页 |
·田间抗性鉴定 | 第51页 |
2 抗源材料的抗谱测定 | 第51页 |
3 不同抗性水稻材料抗性遗传背景分析 | 第51-52页 |
4 进一步要开展的工作 | 第52-54页 |
·进行抗源的选择利用 | 第52页 |
·在分子水平上鉴定抗病资源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3-64页 |
附录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