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前言 | 第8-18页 |
(一) 论文主题与基本假设 | 第8页 |
(二) 概念界定 | 第8-10页 |
(三) 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
第一章 认知导引代数I出台的背景 | 第18-23页 |
第一节 重视运用信息技术:美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| 第18-20页 |
一、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低下:美国当代教育长期面临的挑战 | 第18-19页 |
二、当代美国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概述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新近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亮点:认知导引代数I | 第20-23页 |
一、现实背景:数学是美国基础教育的长久心痛 | 第20-21页 |
二、认知导引代数I:解决美国学生数学问题的"模范"课程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认知导引代数I的先进特点 | 第23-39页 |
第一节 我国案例:Z+Z智能教育平台 | 第23-25页 |
一、Z+Z智能教育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| 第23-24页 |
二、Z+Z智能教育平台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美国案例分析:认知导引代数I | 第25-35页 |
一、认知导引代数I概述 | 第25-27页 |
二、认知导引代数I的使用:以分数加减法单元学习为例 | 第27-35页 |
第三节 认知导引代数I的优势:与Z+Z智能教育平台比较 | 第35-39页 |
第三章 认知导引代数I的实际使用效果 | 第39-50页 |
第一节 学生视角:迈阿密L学区认知导引代数I使用的评估 | 第39-44页 |
一、评估设计 | 第39-42页 |
二、评估结果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教师视角:丹佛地区认知导引代数I使用评估结果 | 第44-50页 |
一、调查方法 | 第44-45页 |
二、调查结果 | 第45-48页 |
三、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认知导引代数I的研发 | 第50-70页 |
第一节 认知导引代数I研发机构与过程 | 第50-52页 |
一、认知导引代数I的研发机构 | 第50-51页 |
二、认知导引代数I的研发历程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认知导引代数I的开发原理 | 第52-66页 |
一、学习科学视角基础:认知学徒制理论 | 第53-55页 |
二、认知心理学基础:ACT-R理论 | 第55-66页 |
第三节 认知导引代数I的研究方法:基于设计的研究 | 第66-70页 |
一、认知导引代数I研发的方法:基于设计的研究 | 第67页 |
二、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特点 | 第67-69页 |
三、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价值 | 第69-70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70-76页 |
一、当今智能导引系统的基本特点 | 第70-71页 |
二、智能导引系统的实效 | 第71-72页 |
三、高效智能导引系统的开发机制 | 第72-73页 |
四、对我国研发智能导引系统的初步建议 | 第73-75页 |
五、对本研究的反思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后记 | 第82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