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辨析 | 第12-29页 |
一、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| 第12-18页 |
(一) 政策性银行的涵义与法律特征 | 第12-15页 |
(二) 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涵义 | 第15-16页 |
(三) 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二、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辨析 | 第18-23页 |
(一) 我国政策性银行立法现状 | 第18-19页 |
(二)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 | 第19-23页 |
三、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、商业银行法律地位的比较分析 | 第23-28页 |
(一) 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法律地位的比较分析 | 第23-25页 |
(二) 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法律地位的比较分析 | 第25-28页 |
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比较分析 | 第29-41页 |
一、美、日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界定 | 第29-33页 |
(一) 美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界定 | 第29-31页 |
(二) 日本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界定 | 第31-33页 |
二、美、日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比较分析 | 第33-36页 |
(一) 美、日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相同之处 | 第33-35页 |
(二) 美、日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不同之处 | 第35-36页 |
三、我国与发达国家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差异分析 | 第36-40页 |
(一) 政策性银行建立的基础和作用不同 | 第36-37页 |
(二) 政策性银行法律人格性质不同 | 第37-38页 |
(三) 政策性银行职能范围不同 | 第38-40页 |
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的不足和完善 | 第41-49页 |
一、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界定的不足 | 第41-44页 |
(一) 政策性银行法律人格性质界定不明确 | 第41-42页 |
(二) 政策性银行自主经营机制不健全 | 第42页 |
(三) 政策性银行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和利益补偿机制 | 第42-43页 |
(四) 政策性银行职能范围界定不合理 | 第43-44页 |
二、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界定的完善 | 第44-48页 |
(一) 明确政策性银行的法律人格性质 | 第44页 |
(二) 健全政策性银行自主经营机制 | 第44-45页 |
(三) 完善政策性银行资金补充及利益补偿机制 | 第45-46页 |
(四) 合理界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范围 | 第46-48页 |
小结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