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光化学烟雾论文

上甸子本底站挥发性有机物与臭氧生成效率关系的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19页
   ·臭氧对大气环境的危害第9页
   ·对流层O_3生成机制第9-11页
   ·控制近地层及对流层 O_3浓度水平决定性因素的判断第11-12页
   ·臭氧生成效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·OPE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区域臭氧生成效率的分布变化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·挥发性有机物(VOCS)的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  ·VOCs时空分布第14-15页
     ·VOCs的源解析第15-16页
   ·本文研究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第16-19页
     ·选题依据第16页
     ·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·创新点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7-19页
第二章 上甸子地区臭氧生成效率的观测研究第19-34页
   ·前言第19页
   ·实验介绍第19-21页
     ·观测时间、地点简介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场观测仪器第20页
     ·质量控制主要措施第20-2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21-32页
     ·反应性气体的变化特征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光化学年龄的判断第23-24页
     ·OPE的计算第24-27页
     ·观测期间每日的OPE 变化特征第27-28页
     ·OPE 与NO_x的相关关系第28-29页
     ·HNO_3沉降对OPE的影响第29-32页
   ·结论第32-34页
第三章 上甸子地区挥发性有机物的观测研究第34-49页
   ·前言第34页
   ·实验仪器介绍第34-36页
     ·全二维气相色谱(GC×GC)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双毛细柱气相色谱第35-36页
   ·样品的采集第36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6-48页
     ·双毛细柱气相色谱分析结果第36-41页
     ·GC×GC气相色谱分析结果第41-48页
   ·结论第48-49页
第四章 挥发性有机物与臭氧生成效率的关系研究第49-60页
   ·前言第49页
   ·VOCS与OPE 的相关关系第49-57页
     ·VOCs、OVOCs的组分浓度与OPE 的相关关系第49-53页
     ·考虑不同化学活性VOCs与OPE 的关系第53-55页
     ·VOCs、NOx与OPE 三者之间的关系第55-57页
   ·个例研究第57-59页
   ·结论第59-60页
第五章 不同轨迹下OPE的变化特征研究第60-64页
   ·引言第60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模式与数据介绍第60页
     ·方法与步骤第60-61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61-63页
   ·结论第63-64页
第六章 总结与展望第64-67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·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展望第65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个人简历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盘锦芦苇湿地参数化方案研究
下一篇:我国温室气体本底采样分析过程中的质控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