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8页 |
| ·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| 第10-11页 |
| ·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| 第11-13页 |
| ·微生物法烟气脱硫技术 | 第13-15页 |
| ·络合吸收法烟气脱硝技术 | 第15-18页 |
| ·化学吸收结合生物还原同步脱硫脱硝 | 第18-19页 |
| ·硫自养反硝化细菌在脱氮除硫体系中的应用 | 第19-23页 |
| ·NR-SOB在生物脱硫中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| ·NR-SOB在生物脱氮中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| ·立题依据 | 第23-24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| 2 硫自养反硝化细菌筛选和理化性质考察 | 第25-40页 |
| ·引言 | 第25-26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26-29页 |
| ·试剂及仪器 | 第26-27页 |
| 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7-28页 |
| ·菌种的筛选与培养 | 第28-29页 |
| ·生长曲线的确定 | 第29页 |
| ·理化因素对菌种LYM硫自养反硝化降解硫代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菌种的鉴定 | 第29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29-32页 |
| ·结果和讨论 | 第32-39页 |
| ·菌种鉴定 | 第32-33页 |
| ·菌种的生长特性 | 第33-34页 |
| ·理化因素对菌株LYM脱氮除硫性能的影响 | 第34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3 菌株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ATCC 25259脱氮除硫性能研究 | 第40-52页 |
| ·引言 | 第40-41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41-45页 |
| ·试剂及仪器 | 第41-43页 |
| 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4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结果和讨论 | 第45-51页 |
| ·生长曲线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| ·接菌量对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ATCC 25259脱氮除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·有机物对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ATCC 25259生长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有机物对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ATCC 25259脱氮除硫性能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S/N对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ATCC 25259脱氮除硫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4 微生物硫自养还原Fe(Ⅱ)EDTA-NO可行性 | 第52-64页 |
| ·引言 | 第52-53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53-57页 |
| ·试剂及仪器 | 第53页 |
| 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53-55页 |
| ·Fe(Ⅱ)EDTA-NO的还原实验 | 第55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55-57页 |
| ·结果和讨论 | 第57-62页 |
| ·Fe(Ⅱ)EDTA-NO测定波长的确定 | 第57-59页 |
| ·菌株LYM硫自养还原Fe(Ⅱ)EDTA-NO可行性探讨 | 第59-60页 |
| ·菌株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ATCC 25259硫自养还原Fe(Ⅱ)EDTA-NO可行性探讨 | 第60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| 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