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赤潮藻分子鉴定研究

论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10页
第一章 前言第10-23页
 第一节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概况第10-18页
   ·海洋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第10-11页
   ·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第11-14页
     ·光照第12页
     ·温度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盐度第13页
     ·营养盐第13-14页
   ·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第14-17页
     ·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第14-16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有毒有害赤潮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第17页
   ·大亚湾浮游植物状况第17-18页
 第二节 藻类分子鉴定与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第18-21页
   ·微藻分类鉴定在赤潮监测中的重要性第18-19页
   ·微藻传统分类方法及不足之处第19-20页
   ·分子生物学在微藻分类研究中的应用第20-21页
 第三节 研究内容、目的和意义第21-23页
第二章 大亚湾增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第23-64页
 第一节 大亚湾大鹏澳增养殖海域概况第23-24页
 第二节 材料和方法第24-27页
   ·站位布设和采样频率第24页
   ·现场理化因子测定第24-25页
   ·样品的采集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、处理第25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a样品的采集、处理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营养盐样品的采集、处理第26页
   ·样品的分析鉴定第26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分析鉴定第26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a第26页
     ·水化因子第26页
   ·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、均匀度和种类优势度的计算第26-27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27页
 第三节 结果与分析第27-53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第27-41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第28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特征图第28-32页
     ·主要优势属、种第32-37页
     ·微表层中蓝藻的数量变动和周年变化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、均匀度和种类优势度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a第40-41页
   ·环境影响因子分析第41-53页
     ·环境影响因子的时空分布第41-49页
     ·营养盐限制因子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 ·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2-53页
 第四节 讨论第53-64页
   ·营养盐特征及因子分析第53-56页
   ·营养状况评价第56-59页
   ·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第59-60页
   ·微表层特征第60-62页
   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评价第62-64页
第三章 赤潮原因种分子鉴定研究第64-93页
 第一节 研究概况第64-69页
   ·亚历山大藻分类研究概况第64-66页
   ·原甲藻分类研究概况第66-67页
   ·裸甲藻分类研究概况第67-69页
 第二节 材料与方法第69-71页
   ·实验藻株及培养条件第69页
   ·总DNA的提取与纯化第69页
   ·引物第69-70页
   ·PCR扩增与纯化第70页
   ·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及分析第70-71页
 第三节 结果与分析第71-89页
   ·历山大藻LSU D1-D2区比较结果第71-76页
     ·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D1-D2区序列测定结果及遗传距离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·历山大藻属系统树的构建第72-76页
   ·历山大藻5.8 S rDNA+ITS区第76-81页
     ·5.8S rDNA+ITS序列的扩增和及遗传距离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·历山大藻属系统树的构建第77-81页
   ·原甲藻5.8 S rDNA+ITS区_第81-85页
     ·5.8S rDNA-ITS序列的扩增和遗传距离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 ·原甲藻系统树的构建第84-85页
   ·裸甲藻5.8 S rDNA+ITS区第85-89页
     ·5.8S rDNA+ITS序列的扩增和遗传距离分析第85-88页
     ·裸甲藻系统树的构建第88-89页
 第四节 讨论第89-93页
   ·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与地理来源第89-91页
   ·原甲藻的分子鉴定与地理来源第91页
   ·裸甲藻的分子鉴定与地理来源第91-93页
第四章 总结与展望第93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105页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05-106页
致谢第106页

论文共1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
下一篇:广州五个代表性家庭生活源氮和磷的产污过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