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4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·借阅制度 | 第14-15页 |
·借阅制度管理模式 | 第15页 |
·借阅权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·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借阅制度比较分析 | 第18-20页 |
·国内高校图书馆借阅制度概况 | 第18-19页 |
·国外高校图书馆借阅制度比较分析 | 第19-20页 |
·现有借阅制度的不合理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·与平等服务的思想背道而驰 | 第20-22页 |
·对读者的区分缺乏科学依据 | 第22页 |
·不重视文献本身的性质 | 第22-23页 |
·缺乏激励机制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需求分析 | 第24-30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4-27页 |
·读者特征与需求量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文献特征与需求量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定性分析 | 第27-30页 |
第4章 动态化借阅制度管理模式的提出 | 第30-44页 |
·读者借阅制度的制定原则 | 第30-31页 |
·目的原则 | 第30页 |
·平等与差异统一原则 | 第30页 |
·个体与整体兼顾原则 | 第30-31页 |
·强制与自觉统一原则 | 第31页 |
·可行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借阅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 | 第31页 |
·借阅制度改革的技术保障 | 第31页 |
·借阅制度改革的经济基础 | 第31-32页 |
·动态化借阅制度管理模式的提出 | 第32-44页 |
·读者需求分析的时间粒度 | 第32-33页 |
·读者借阅的弹性册数制度 | 第33-39页 |
·文献借阅的弹性借期制度 | 第39-41页 |
·借阅弹性频次制度 | 第41-42页 |
·权值的动态调整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应用讨论 | 第44-48页 |
·动态化借阅制度的优势 | 第44-45页 |
·有利于使图书馆动态的了解读者需求成为一种强制性制度行为 | 第44页 |
·有利于使图书馆确定馆藏结构是否合理成为一种经常性规范行为 | 第44页 |
·有利于使图书馆强化"平等服务"成为一种基本性的职业行为 | 第44-45页 |
·有利于使激励读者使用馆内文献成为一种长效性的持久行为 | 第45页 |
·顺利推进动态化借阅制度管理模式的建议 | 第45-48页 |
·应及早推出并切实推行,然后让用户来协助完善 | 第45页 |
·及时接受读者投诉并强化双向沟通 | 第45页 |
·主动定期调查反馈信息,认真分析和总结 | 第45-46页 |
·不断完善包括日常导读和读者入馆教育工作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| 第46-48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·论文研究的自我评价 | 第48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48页 |
·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48-4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4页 |
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