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4页 |
| ·引言 | 第9页 |
| ·生物医学材料 | 第9-10页 |
| ·生物医学材料的概念 | 第9页 |
| ·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 | 第9-10页 |
| ·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方向 | 第10页 |
| ·局部药物缓控释载体材料 | 第10-19页 |
| ·缓控释给药系统 | 第10-11页 |
| ·药物缓控释载体材料 | 第11-15页 |
| ·PLA 和HA 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| ·PLA/HA 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 | 第19-22页 |
| ·PLA 微球的制备方法 | 第19-22页 |
| ·无机/有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22页 |
| ·药物释放的机理 | 第22-23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设想 | 第23-24页 |
| 2 丙交酯合成 | 第24-34页 |
| ·实验原理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25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25-26页 |
| ·丙交酯的合成和纯化 | 第26-27页 |
| ·丙交酯的分析检测 | 第27-29页 |
| ·熔点测定 | 第27页 |
| ·红外吸收光谱测定 | 第27页 |
| ·丙交酯纯度的定量分析 | 第27页 |
| ·丙交酯中残留乳酸含量测定 | 第27-28页 |
| ·丙交酯中微量水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3页 |
| ·影响丙交酯(LA)合成的因素 | 第29-30页 |
| ·丙交酯纯度的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丙交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分析 | 第32页 |
| ·乳酸残留量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| ·微量水分含量的测定 | 第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3 D,L-聚乳酸的制备 | 第34-40页 |
| ·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3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5页 |
| ·D,L-PLA 的分析测试 | 第35页 |
| ·D,L-PLA 的IR 检测 | 第35-36页 |
| ·D,L-PLA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| 第36-3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7-38页 |
| ·D,L-PLA 收率 | 第37页 |
| ·D,L-PLA 的红外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D,L-PLA 粘均分子量测定的实验结果 | 第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4 硫酸妥布霉素/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/聚乳酸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 | 第40-54页 |
| ·引言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1-42页 |
| ·TBMC 紫外吸收波长的选择 | 第41页 |
| ·TBMC 工作曲线的绘制 | 第41页 |
| ·TBMC/nano-dHA/PLA 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| ·形态观察和粒径测量 | 第42页 |
| ·复合物包封率及药物含量的测定 | 第42页 |
| ·复合物的DTA 分析 | 第42页 |
| ·复合物的体外释药实验 | 第4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2页 |
| ·检测波长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| ·TBMC 的工作曲线 | 第43-44页 |
| ·复合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| 第44页 |
| ·复合物的形态观察 | 第44-46页 |
| ·复合物的DTA 分析 | 第46页 |
| ·复合物的IR 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TBMC/PLA 和TBMC/nano-dHA/PLA 释药过程中的pH 变化 | 第47页 |
| ·复合物的体外释药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pH 值对复合物释药性能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内部水相药物浓度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粒径对释放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TBMC 复合物的数学释放模型拟合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| 5 硫酸庆大霉素/纳米缺钙羟基磷灰石/聚乳酸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 | 第54-60页 |
| ·引言 | 第54-55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5页 |
| ·GTMC 紫外吸收波长的选择 | 第55页 |
| ·GTMC 工作曲线的绘制 | 第55页 |
| ·GTMC/nano-dHA/PLA 复合物的制备 | 第55页 |
| ·形态观察和粒径测量 | 第55页 |
| ·复合物包封率及药物含量的测定 | 第55页 |
| ·复合物的DTA 分析 | 第55页 |
| ·复合物的体外释药实验 | 第5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5-59页 |
| ·检测波长的确定 | 第55页 |
| ·GTMC 的工作曲线 | 第55-57页 |
| ·复合物的形态观察 | 第57页 |
| ·复合物的载药率和包封率 | 第57-58页 |
| ·复合物的DTA 分析 | 第58页 |
| ·复合物的IR 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·复合物的体外释药分析 | 第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60页 |
| ·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60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| 附录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