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2页 |
| 1.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| 第9页 |
| 2.腹壁强度降低因素 | 第9-11页 |
| 3.目前对腹股沟疝发病因素的新认识 | 第11页 |
| 4.本课题与国内类似研究的区别及特点 | 第11-12页 |
| 资料与方法 | 第12-17页 |
| 1. 研究对象 | 第12页 |
| ·样本的选择 | 第12页 |
| 2. 实验方法 | 第12-16页 |
| ·设计方法 | 第12页 |
| ·实验过程 | 第12-15页 |
| ·主要设备及耗材 | 第15-16页 |
| ·胶原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| 第16页 |
| 3. 统计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结果 | 第17-25页 |
| 1.免疫染色后Ⅰ型或Ⅲ型胶原蛋白着色情况镜下观 | 第17-20页 |
| 2.Ⅰ型、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灰度值数据测定结果 | 第20-25页 |
| 讨论 | 第25-31页 |
| 1.腹外疝的发病概况 | 第25页 |
| 2.目前认为腹外病的的两个基本发病因素 | 第25-28页 |
| 3.本课题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区别 | 第28页 |
| 4.本课题的特点 | 第28页 |
| 5.本课题与国外类似研究的结论相近之处 | 第28-29页 |
| 6.造成病例组胶原代谢异常的可能原因 | 第29页 |
| 7.胶原代谢异常在吸烟者腹股沟疝发病率较高方面的证据 | 第29-30页 |
| 8.胶原代谢异常的改善在腹股沟疝治疗方面的应用 | 第30页 |
| 9.改善胶原代谢异常在腹股沟疝治疗方面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| 第30页 |
| 10.总结 | 第30页 |
| 11.本课题的意义 | 第30-31页 |
| 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致谢 | 第32-3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3-36页 |
| 附录 | 第36-37页 |
| 腹股沟疝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| 第37-4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5-46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46-47页 |
|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