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22页 |
·菌根的概述 | 第7页 |
·丛枝菌根(AM)的概述 | 第7-11页 |
·丛枝菌根的结构和功能 | 第7-10页 |
·丛枝菌根的生物学功能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阿特拉津的概述 | 第11-14页 |
·阿特拉津的特性 | 第11页 |
·阿特拉津的污染及其修复 | 第11-14页 |
·菌根修复概述 | 第14-18页 |
·污染土壤菌根修复简介 | 第14-15页 |
·菌根对土壤污染物的修复 | 第15-18页 |
·AM修复污染土壤的机理 | 第18-20页 |
·AMF的自身代谢作用 | 第18页 |
·AM促进根际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| 第18-19页 |
·AMF分泌酶降解污染物 | 第19-20页 |
·植物吸收积累去除污染物 | 第20页 |
·菌根修复的应用前景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·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22-3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2-25页 |
·材料及来源 | 第22页 |
·培养基种类 | 第22页 |
·供试试剂 | 第22-24页 |
·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4-2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5-31页 |
·土壤AM真菌孢子扩繁与鉴定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植株培养 | 第26-27页 |
·高粱植株的株高、根长及湿重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侵染率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特拉津残留量 | 第28-29页 |
·土壤中微生物菌落计数 | 第29页 |
·土壤酶活性测定 | 第29-31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52页 |
·AM真菌孢子鉴定 | 第32-33页 |
·AM真菌孢子形态特征及数量测定 | 第32-33页 |
·高粱植株的株高、根长及湿重的测定 | 第33-36页 |
·接种AM真菌对高粱株高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接种AM真菌对高粱根长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接种AM真菌对高粱鲜重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AM真菌对宿主植物侵染率的测定 | 第36-37页 |
·土壤中阿特拉津残留量测定 | 第37-41页 |
·阿特拉津标准品出峰时间的确定 | 第37-38页 |
·阿特拉津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8页 |
·阿特拉津残留量测定 | 第38-41页 |
·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| 第41-44页 |
·接种AM真菌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| 第43页 |
·接种AM真菌对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接种AM真菌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| 第44页 |
·土壤酶活性对阿特拉津降解特性的研究 | 第44-52页 |
·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| 第44-47页 |
·脲酶活性测定 | 第47-52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52-56页 |
·接种AM真菌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| 第52页 |
·阿特拉津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宿主植物侵染率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根际微生物对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酶活性对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 | 第54页 |
·AM对阿特拉津降解特性的研究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