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课题背景、来源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水下控制模块的发展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水下控制模块国外发展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水下控制模块国内发展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水下液压接头和电气接头的发展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3.1 水下液压接头发展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2 水下电气接头发展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总体设计 | 第21-43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的功能原理及要求 | 第21-23页 |
2.3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机械系统设计 | 第23-29页 |
2.3.1 壳体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3.2 压力补偿器设计 | 第25-26页 |
2.3.3 对接盘设计 | 第26-27页 |
2.3.4 锁紧机构设计 | 第27-28页 |
2.3.5 水下液压接头和电气接头设计 | 第28-29页 |
2.4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液压系统设计 | 第29-36页 |
2.4.1 液压系统方案原理图 | 第29-30页 |
2.4.2 液压系统元件集成配置 | 第30-31页 |
2.4.3 液压系统关键元件选型 | 第31-36页 |
2.5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电控系统设计 | 第36-42页 |
2.5.1 电电控系统总总体方案 | 第36-37页 |
2.5.2 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| 第37-40页 |
2.5.3 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| 第40-4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3章 液压集成阀板内部流道及液流特性分析 | 第43-62页 |
3.1 引言 | 第43页 |
3.2 液压集成阀板设计 | 第43-45页 |
3.2.1 液压集成阀板内部流道孔径及安全壁厚 | 第43-44页 |
3.2.2 液压集成阀板内部油道布局 | 第44-45页 |
3.3 液压集成阀板内部油道流场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8页 |
3.3.1 基本方程 | 第45-47页 |
3.3.2 标准k-ε模型 | 第47-48页 |
3.4 液压集成阀板内典型流道液流特性分析 | 第48-58页 |
3.4.1 直角转弯流道液流特性分析 | 第49-53页 |
3.4.2 “Z”型转弯流道液流特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4.3 工艺孔流道液流特性分析 | 第54-58页 |
3.5 液压集成阀板内部油路压力损失数值模拟 | 第58-6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4章 水下板-板式液压接头和电气接头设计与分析 | 第62-87页 |
4.1 引言 | 第62页 |
4.2 水下板-板式液压接头的设计与分析 | 第62-72页 |
4.2.1 水下板-板式液压接头设计要求及性能指标 | 第62-63页 |
4.2.2 水下板-板式液压接头的结构设计 | 第63-64页 |
4.2.3 水下板-板式液压接头动密封结构分析 | 第64-72页 |
4.3 水下板-板式电气接头设计与分析 | 第72-85页 |
4.3.1 水下板-板式电气接头设计要求及性能指标 | 第72页 |
4.3.2 水下板-板式电气接头结构设计 | 第72-76页 |
4.3.3 水下板-板式电气接头接触件结构力学分析 | 第76-82页 |
4.3.4 水下板-板式电气接头接触件结构有限元分析 | 第82-8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5章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实验测试 | 第87-107页 |
5.1 引言 | 第87页 |
5.2 试验目的与内容 | 第87-88页 |
5.3 试验方案 | 第88-93页 |
5.3.1 水下控制模块试验方案图的拟定 | 第88-89页 |
5.3.2 水下控制模块试验所用装置 | 第89-92页 |
5.3.3 水下控制模块试验系统的搭建 | 第92-93页 |
5.4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| 第93-104页 |
5.4.1 水下电子模块高压舱测试 | 第93-94页 |
5.4.2 水下控制模块机械系统测试 | 第94-95页 |
5.4.3 水下控制模块液压系统测试 | 第95-102页 |
5.4.4 水下控制模块电控系统测试 | 第102-10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7页 |
结论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5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