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前言 | 第10-25页 |
1 新孢子虫病原学研究进展 | 第10-16页 |
·病原分类 | 第10-11页 |
·形态结构 | 第11-12页 |
·生活史 | 第12页 |
·体外培养 | 第12-13页 |
·新孢子虫主要抗原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2 牛新孢子虫病诊断方法 | 第16-21页 |
·临床诊断 | 第16页 |
·病原学诊断 | 第16-18页 |
·血清学诊断 | 第18-20页 |
·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| 第20-21页 |
3 牛新孢子虫病的危害 | 第21-23页 |
4 牛新孢子虫病防治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药物治疗 | 第23-24页 |
·预防措施 | 第24页 |
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4-25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1页 |
1 材料 | 第25-28页 |
·虫体培养所用材料 | 第25页 |
·虫体收集、可溶性抗原提取及分离所用材料 | 第25页 |
·SDS-PAGE及Western blot所用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ELISA所用材料 | 第26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6-27页 |
·血清样品 | 第27-28页 |
2 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新孢子虫体外培养 | 第28页 |
·新孢子虫可溶性抗原的提纯及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牛新孢子虫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29-31页 |
结果 | 第31-37页 |
1 新孢子虫的体外培养 | 第31页 |
2 新孢子虫抗原的提纯及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新孢子虫抗原的纯化 | 第31-32页 |
·SDS-PAGE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免疫印迹分析 | 第33页 |
3 牛新孢子虫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中反应参数的确定 | 第33-37页 |
·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及包被时间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·血清最佳稀释度及工作时间的确定 | 第34页 |
·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及工作时间的确定 | 第34-35页 |
·底物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 | 第35页 |
·判定标准 | 第35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35-36页 |
·重复性试验 | 第36页 |
·间接ELISA与IFAT检测结果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讨论 | 第37-41页 |
1 新孢子虫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37-38页 |
2 牛新孢子虫抗原的抗原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3 ELISA方法检测牛新孢子虫抗体的探讨 | 第39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