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论 | 第9-16页 |
第一节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一般理论 | 第9-12页 |
一、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 | 第9-10页 |
二、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相邻概念关系辨析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反射利益理论的摒弃及权利义务实际影响理论的兴起 | 第12-16页 |
一、权利范围的扩张与原告资格理论与实践的变迁 | 第12-13页 |
二、反射利益理论的摒弃 | 第13-15页 |
三、权利义务实际影响理论的兴起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变迁 | 第16-22页 |
第一节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功能 | 第16-18页 |
一、实现司法公平与正义的功能 | 第16页 |
二、在诉权保护和防止滥诉之间求得平衡的功能 | 第16-17页 |
三、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求得制衡的功能 | 第17页 |
四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功能 | 第17-18页 |
五、实用的操作功能 | 第18页 |
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立法缺陷 | 第18-22页 |
一、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历史演进 | 第18-19页 |
二、《行政诉讼法》确立的原告资格制度的缺陷 | 第19-22页 |
第三章 司法解释和案例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理论和制度的影响 | 第22-29页 |
第一节 1991 年司法解释对原告资格理论和制度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2000 年司法解释对原告资格理论和制度的影响 | 第23-26页 |
第三节 案例指导制度对我国原告资格理论和制度的影响 | 第26-29页 |
一、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定位 | 第26-27页 |
二、案例指导制度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理论与制度的积极促进作用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理论和制度的构建 | 第29-38页 |
第一节 原告资格主体要件 | 第29-31页 |
第二节 以权益实质影响作为原告资格的核心标准 | 第31-34页 |
一、合法权益、法律上利害关系、实际影响三者的关系 | 第31页 |
二、合法权益 | 第31-32页 |
三、实际影响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扩大受案范围降低原告资格标准门槛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肯定法官的司法裁量权 | 第35-38页 |
一、自由裁量权的内涵及我国现状 | 第35-37页 |
二、肯定和尊重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| 第37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注释 | 第39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后记 | 第47-48页 |
论文摘要 | 第48-51页 |
Abstract | 第51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