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10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3页 |
·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大学教育的现实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| 第13-18页 |
·“大学生活动中心”课题对象的阐述 | 第13-17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“实效性”课题内容的阐述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、外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·研究的结构框架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21页 |
注释 | 第21-22页 |
2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现状调研 | 第22-40页 |
·调研工作的原则及阶段划分 | 第22页 |
·调研对象、范围及调研目的 | 第22-23页 |
·校园总体层面的调查 | 第22页 |
·建筑单体层面的调查 | 第22-23页 |
·已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使用情况及“实效性”的调查 | 第23页 |
·调研计划及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调查计划 | 第24页 |
·调研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调研内容及成果 | 第25-39页 |
·校园总体层面的调查成果 | 第25-29页 |
·建筑单体层面的调查成果 | 第29-35页 |
·已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使用情况及利用率的调查成果 | 第35-39页 |
·调研小结 | 第39页 |
注释 | 第39-40页 |
3 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园布局的实效性研究 | 第40-68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“必要性”研究 | 第40-49页 |
·学校在城市中的区域关系及学校周边环境状况对建设必要性的影响 | 第40-47页 |
·大学规模对建设必要性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大学性质对建设必要性的影响 | 第48页 |
·大学类别对建设必要性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学生类型比值对建设必要性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园布局的“实效性”研究 | 第49-57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园中的位置选址 | 第49-54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 | 第54-56页 |
·校园整体环境及原有生活模式与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关系处理 | 第56-57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对校园总体规划的影响 | 第57-61页 |
·新的校园中心的形成 | 第58-59页 |
·校园次中心的整合 | 第59-60页 |
·校园新标志物的产生 | 第60-61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园规划布局层面的发展趋势 | 第61-66页 |
·“化零为整”的规划思路 | 第61-63页 |
·“化整为零”的规划思路 | 第63-65页 |
·影响范围及角色扮演的社会化 | 第65-66页 |
·小结 | 第66-67页 |
注释 | 第67-68页 |
4 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空间的实效性研究 | 第68-102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基本功能定性研究 | 第68-75页 |
·适宜的规模、分布数量 | 第68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的“常设”功能内容与“选设”功能内容 | 第68-75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实效性空间设计 | 第75-91页 |
·空间属性 | 第75-76页 |
·空间使用特点 | 第76-78页 |
·内部空间组织 | 第78-84页 |
·重点空间处理 | 第84-91页 |
·室内、外活动空间的过渡与渗透 | 第91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与环境的共鸣设计 | 第91-95页 |
·建筑外环境的空间营造 | 第91-93页 |
·建筑与周边基地环境条件的协调处理 | 第93-95页 |
·建筑造型与风格处理 | 第95-96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手法 | 第96-99页 |
·建筑设计理念的趋势 | 第96-97页 |
·节约能源与生态可持续的趋势 | 第97页 |
·高科技、信息化的趋势 | 第97-99页 |
·小结 | 第99-100页 |
注释 | 第100-102页 |
5 大学生活动中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调查研究 | 第102-108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面积指标 | 第102-103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“常设”功能用房的建筑面积指标 | 第103-105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各类型空间的面积配比指标 | 第105-106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内多功能会堂的设座率 | 第106-108页 |
6 结语 | 第108-112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实效性设计策略 | 第108-110页 |
·规划层面 | 第109页 |
·建筑层面 | 第109-110页 |
·其他层面 | 第110页 |
·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技术经济指标参考 | 第110-111页 |
·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| 第111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6页 |
附录 | 第116-130页 |
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