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25页 |
·引言 | 第12-13页 |
·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(PTP1B)的概述 | 第14-18页 |
·PTP1B的简介 | 第14-15页 |
·PTP1B与胰岛素信号转导 | 第15-16页 |
·PTP1B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·PTP1B作为治疗靶点的前景 | 第17-18页 |
·PTP1B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·金属钒化合物 | 第18页 |
·有机化合物 | 第18-20页 |
·钒化合物抑制剂的配体选择 | 第20页 |
·本文的设计思路 | 第20-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-25页 |
第二章 苯并咪唑类氧钒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| 第25-4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5-26页 |
·配体的合成和表征 | 第26-29页 |
·2-甲基苯并咪唑的合成和表征(L1) | 第26页 |
·1,2-二(2-苯并咪唑)-1,2-二羟基乙烷的合成和表征(L2) | 第26-27页 |
·N,N,N-三(2-甲基苯并咪唑)胺(NTB)的合成和表征(L3) | 第27页 |
·N,N,N′,N′-四(2-苯并咪唑亚甲基)-1,2-乙二胺(EDTB)的合成和表征(L4) | 第27-28页 |
·N,N,N′,N′-四(2-苯并咪唑甲基)-1,4-二乙氨基乙二醚(EGTB)的合成和表征(L5) | 第28-29页 |
·N,N,N′,N″,N″-五(2-苯并咪唑甲基)-二乙三胺(DTPB)的合成和表征(L6) | 第29页 |
·配合物的合成 | 第29-30页 |
·配合物[VO(L1)(4H_2O)]VO_4·H_2O(1)的合成 | 第29页 |
·配合物[VO(L2)]_2(HSO_4)·(2CH_3OH)(2)的合成 | 第29-30页 |
·配合物[VO(L3)]SO_4·3H_2O(3)的合成 | 第30页 |
·配合物[VO(L4)]SO_4·(0.5CH_3OH)·6H_2O(4)的合成 | 第30页 |
·配合物[(VO)_2(L5)(H_2O)_2](SO_4)_2(5)的合成 | 第30页 |
·配合物[(VO)_3(SO_4)_2(L6)]SO_4(6)的合成 | 第30页 |
·配合物的表征 | 第30-44页 |
·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| 第31页 |
·配合物的EPR图 | 第31-33页 |
·配合物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| 第33-38页 |
·配合物[VO(EDTB)]_2(SO_4)_2·(CH_3OH)·7H_2O晶体结构及分析 | 第38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
第三章 配合物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(PTP1B)的抑制作用 | 第46-5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6-47页 |
·试剂 | 第46页 |
·仪器 | 第46页 |
·溶液的配制 | 第46-47页 |
·酶反应动力学原理 | 第47-48页 |
·p-NPP作为酶反应底物的测试原理 | 第47页 |
·IC_(50)及测定原理 | 第47-48页 |
·抑制类型及Ki的测定原理 | 第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IC_(50)的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抑制类型及Ki的实验方法 | 第4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2页 |
·IC_(50)的测定结果 | 第49-51页 |
·抑制剂抑制类型及Ki的测定结果 | 第51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·总结 | 第54页 |
·展望 | 第54-56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