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巯基修饰CdTe量子点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| 第12-25页 |
| ·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13-15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13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13-14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14-15页 |
| ·NaHTe水溶液的制备 | 第14页 |
| ·CdTe量子点的制备 | 第14页 |
| ·石墨充蜡电极的制备 | 第14页 |
| ·电化学检测 | 第14-1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5-22页 |
| ·巯基修饰的CdTe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| 第15-17页 |
| ·MPA-CdTe量子点的阳极DPV特性 | 第17-18页 |
| ·稳定剂对巯基修饰的CdTe量子点的阳极DPV特性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| ·不同pH值对MPA-CdTe量子点的阳极DPV特性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·共反应剂对MPA-CdTe量子点的阳极DPV特性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| ·Mg~(2+)的检测 | 第21-22页 |
| ·结论 | 第22-23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鲁米诺/过氧化氢-量子点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应用 | 第25-53页 |
| ·引言 | 第25-28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8-38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8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28-3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0-38页 |
| ·高压灭菌 | 第30-31页 |
| ·保湿盒的制作 | 第31页 |
| ·ITO和Au工作电极的制作 | 第31-32页 |
| ·ITO工作电极的制作 | 第31页 |
| ·Au片的预处理 | 第31-32页 |
| ·Au工作电极的制作 | 第32页 |
| ·盖玻片的硅烷化 | 第32-33页 |
| ·微池的制作 | 第33-34页 |
| ·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光谱的检测 | 第34-38页 |
| ·共振能量转移电解池的制作 | 第34页 |
| ·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光谱的检测 | 第34-35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生物分子间的反应[模式1] | 第35-36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| 第35-36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DNA杂交反应 | 第36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DNA杂交反应[模式2] | 第36-37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双抗夹心免疫反应分析 | 第37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DNA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8-51页 |
| ·鲁米诺/过氧化氢-量子点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 | 第38-40页 |
| ·不同电位对共振转移发光光谱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生物分子间的反应 | 第42-46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双抗夹心免疫反应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·基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DNA分析 | 第48-51页 |
| ·结论 | 第51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| 第三章 基于碳纳米管包裹Ru(bpy)_3~(2+)发光分子修饰的磁球的超灵敏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| 第53-73页 |
| ·引言 | 第53-56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6-60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56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56-5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7-60页 |
| ·捕捉探针及目标DNA在聚乙烯微孔池内的固定 | 第58页 |
| ·检测探针与微孔池上的目标DNA的结合 | 第58页 |
| ·检测探针在磁球表面的化学键合 | 第58页 |
| ·磁球从微孔板上解脱及用Ru(bpy)_2(dcbpy)NHS修饰 | 第58-59页 |
| ·ECL法和ECL光谱法检测 | 第59-6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8页 |
| ·有CNTs和没有CNTs缠绕的Ru(bpy)_3~(2+)-NHS-SA-SMBs的ECL | 第60-65页 |
| ·ECL测定法应用于DNA的定量检测 | 第65-68页 |
| ·结论 | 第68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74-75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