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仪器、仪表论文--光学仪器论文--显微镜论文

原子力显微镜成像与纳米操作控制的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4-30页
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系统及纳米操作研究的科学意义第14-18页
     ·扫描探针显微镜发展历史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系统及纳米操作研究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系统及纳米操作主要问题及研究现状第18-28页
  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主要问题及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纳米操作系统主要问题及研究现状第22-28页
   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8-30页
第二章 原子力显微镜建模与仿真第30-50页
   ·引言第30-31页
   ·系统响应测试第31-35页
     ·放大器阶跃响应第32页
     ·接触式探针零输入响应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系统开环响应测试第33-35页
  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系统闭环响应测试第35页
   ·压电扫描器建模第35-40页
     ·建模方法描述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压电陶瓷动态建模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压电扫描管模型误差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·参数标定第40-42页
     ·激光检测系统灵敏度系数标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压电陶瓷伸缩系数标定第41-42页
   ·悬臂梁建模第42页
   ·探针和样品间相互作用力建模第42-44页
   ·轻敲式AFM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第44-48页
     ·仿真平台总体结构第45-46页
     ·轻敲原子力显微镜非线性现象仿真与研究第46-4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三章 基于继电反馈的原子力显微镜PI参数自整定第50-64页
   ·引言第50-52页
   ·基于继电反馈原子力显微镜PI参数自整定的原理和方法第52-56页
     ·基于继电反馈PID自整定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·PI参数的计算第53-55页
     ·扫描速度对PI参数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·PI参数自整定步骤第56页
   ·参数自整定实现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实验装置第56-57页
     ·振荡周期检测第57页
     ·振幅检测第57页
   ·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7-61页
     ·不同压电扫描管的影响分析第59页
     ·不同探针的影响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·变速扫描下参数自整定的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1-64页
第四章 轻敲原子力显微镜H_∞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第64-78页
   ·引言第64-65页
   ·H_∞控制器设计第65-72页
     ·设计目标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 ·权值函数的选取第68-70页
     ·控制器求解第70-71页
     ·闭环系统波特图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·H_∞控制器仿真第72-77页
     ·跟踪三角波以及带斜坡的方波第72-73页
     ·与PI控制的比较第73-75页
     ·鲁棒性能仿真测试第75-7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7-78页
第五章 压电扫描管精确定位探针研究第78-92页
   ·引言第78-79页
   ·压电扫描管迟滞非线性的分析和补偿第79-84页
     ·压电陶瓷迟滞非线性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·基于擦除特性的迟滞补偿方法第80-82页
     ·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2-84页
   ·探针粗定位:综合误差补偿第84-88页
     ·综合误差分析第84页
     ·基于压印综合误差补偿第84-87页
     ·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·探针精细定位:漂移的补偿第88-90页
     ·局部扫描法第88-90页
     ·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0-92页
第六章 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操作平台设计及应用第92-108页
   ·引言第92页
   ·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操作平台第92-102页
  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第93-95页
     ·基于RTLinux的实时控制平台第95-101页
     ·纳米操作平台体系结构第101-102页
   ·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操作平台应用第102-107页
     ·纳米刻画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·纳米压印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纳米推动第106-10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7-108页
第七章 结论与展望第108-112页
   ·本文工作总结及结论第108-109页
   ·进一步工作内容第109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21页
致谢第121-122页
个人简历第122-123页

论文共12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核反应中的光学模型理论研究
下一篇:苯并[c]菲啶和橙酮类化合物的设计、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