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4页 |
| 1. 财政体制、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博弈的界定及其关系分析 | 第14-19页 |
| ·财政体制的内涵和特征 | 第14-15页 |
| ·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| ·政府间财政博弈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| ·博弈论基础 | 第16-17页 |
| ·政府间的财政博弈 | 第17-18页 |
| ·财政体制、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博弈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| 2. 政府间财政博弈的条件和主要方式 | 第19-24页 |
| ·政府间财政博弈的条件 | 第19-21页 |
| ·利益空间 | 第19-20页 |
| ·制度空间 | 第20页 |
| ·技术空间 | 第20页 |
| ·回旋空间 | 第20-21页 |
| ·政府间财政博弈的主要方式 | 第21-24页 |
| 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博弈的主要方式 | 第21-22页 |
| ·上下级地方政府间财政博弈的主要方式 | 第22-24页 |
| 3. 我国政府间财政博弈的沿革 | 第24-30页 |
| ·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博弈 | 第24-26页 |
| ·财政博弈的条件 | 第24-25页 |
| ·博弈的主要方式 | 第25页 |
| ·博弈的结果 | 第25-26页 |
| ·财政包干体制下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博弈 | 第26-30页 |
| ·财政博弈的条件 | 第26-27页 |
| ·财政博弈的主要方式 | 第27-28页 |
| ·财政博弈的结果 | 第28-30页 |
| 4. 我国政府间财政博弈的现状 | 第30-39页 |
| ·当前我国政府间财政博弈的条件 | 第30-32页 |
| ·利益空间 | 第30-31页 |
| ·制度空间 | 第31页 |
| ·技术空间 | 第31-32页 |
| ·回旋空间 | 第32页 |
| ·当前我国政府间财政博弈的主要方式 | 第32-37页 |
| 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博弈的主要方式 | 第32-34页 |
| ·上下级地方政府间财政博弈的主要方式 | 第34-37页 |
| ·财政博弈结果对当前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| 5. 规范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财政体制选择 | 第39-50页 |
| ·优化我国政府间财政博弈的途径 | 第39-42页 |
| ·通过规范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约束政府间财政博弈的利益空间 | 第39-40页 |
| ·通过完善省以下的财政体制约束政府间财政博弈的制度空间 | 第40-41页 |
| ·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约束政府间财政博弈的技术空间 | 第41-42页 |
| ·通过建立有效的问责惩罚机制约束政府间财政博弈的回旋空间 | 第42页 |
| ·关于减少政府层级的构想 | 第42-44页 |
| ·“省管县”的推行是一个新的博弈过程 | 第44-50页 |
| ·博弈主体的减少改变了政府间财政博弈的条件 | 第44-45页 |
| ·不同的博弈条件带来了各级地方政府不同的博弈方式 | 第45-47页 |
| ·“省管县”改变了政府间财政博弈的结果 | 第47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后记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