玛尔挡水电站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图索引 | 第6-8页 |
| 表索引 | 第8-11页 |
| 1 前言 | 第11-23页 |
| 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结构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| ·结构面的研究历史 | 第13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研究情况 | 第13页 |
| ·结构面特征 | 第13-16页 |
| ·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| 第16-17页 |
| ·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·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果 | 第20-23页 |
| ·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20-21页 |
| ·取得的主要成果 | 第21-23页 |
| 2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 | 第23-37页 |
| ·区域地质构造 | 第23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23-27页 |
| ·区域地层岩性 | 第23页 |
| ·坝址区地层岩性 | 第23-27页 |
| ·地质构造 | 第27-28页 |
| ·断层 | 第27-28页 |
| ·褶皱 | 第28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28-29页 |
| 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9-30页 |
| ·物理地质现象 | 第30-33页 |
| ·岩体风化 | 第30-31页 |
| ·岩体卸荷与局部拉裂 | 第31-32页 |
| ·岩体倾倒 | 第32-33页 |
| ·新构造运动 | 第33-37页 |
| ·区域断裂活动性 | 第33-35页 |
| ·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 | 第35页 |
| ·新构造运动特征 | 第35-36页 |
| ·新构造运动分区 | 第36-37页 |
| 3 缓倾角结构面产状与分组 | 第37-47页 |
| ·坝址区缓倾角结构面的综合分组 | 第37-40页 |
| ·FCM原理 | 第37-39页 |
| ·FCM分级方法的计算步骤 | 第39-40页 |
| ·FCM缓倾角结构面分组 | 第40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产状的分布特征 | 第40-44页 |
| ·不同岩性的总体发育特征 | 第40-41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产状的空间变化规律 | 第41-44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产状分布总体规律 | 第44-47页 |
| 4 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程度 | 第47-57页 |
| ·间距 | 第47-53页 |
| ·近等间距性 | 第47-50页 |
| ·密集成带性 | 第50-53页 |
| ·密度 | 第53-57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密度随高程与水平深度的变化特征 | 第53-54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密度随高程与风化程度的变化特征 | 第54-55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密度在不同岩性发育规律 | 第55-57页 |
| 5 缓倾角结构面形态 | 第57-65页 |
| ·起伏形态 | 第57-62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宏观起伏形态 | 第59-60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局部形态的起伏特征 | 第60-62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的粗糙程度 | 第62-65页 |
| 6 缓倾角结构面规模 | 第65-85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厚度 | 第65-69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厚度总体分布特征 | 第65-67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的充填物质 | 第67-68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胶结情况 | 第68-69页 |
| ·长度 | 第69-71页 |
| ·平硐缓倾角结构面长度 | 第69-70页 |
| ·地表出露缓倾角结构面长度 | 第70-71页 |
| ·连通率 | 第71-82页 |
| ·连通率计算方法 | 第72-77页 |
| ·坝址区缓倾结构面综合连通率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| 第77-81页 |
| ·坝址区缓倾结构面连通率 | 第81-82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分级 | 第82-85页 |
| 7 缓倾角结构面成因机理 | 第85-91页 |
| ·发育模式 | 第85-88页 |
| ·单条缓倾角结构面的发育模式 | 第85-86页 |
| ·多条缓倾角结构面的发育模式 | 第86-88页 |
| ·缓倾角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| 第88-91页 |
| ·构造结构面 | 第88-89页 |
| ·次生结构面 | 第89-91页 |
| 8 结语 | 第91-93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91-92页 |
| ·尚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| 第92-9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3-99页 |
| 附录 | 第99-101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| 第101-103页 |
| 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