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8页 |
图目录 | 第8-9页 |
表目录 | 第9-11页 |
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6页 |
1. 导言 | 第16-28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6-18页 |
·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0页 |
·健康冲击 | 第18-19页 |
·动态贫困 | 第19页 |
·短期贫困、长期贫困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目标、假说及内容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0页 |
·研究假说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论文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·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26-28页 |
·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26-27页 |
·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27-28页 |
2. 理论基础、文献综述 | 第28-44页 |
·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8-36页 |
·健康相关理论 | 第28-30页 |
·贫困理论的扩展 | 第30-33页 |
·风险相关理论 | 第33-36页 |
·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36-42页 |
·健康与贫困的研究动态 | 第36-40页 |
·健康风险分担的研究动态 | 第40-42页 |
·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| 第42-44页 |
3. 理论分析框架 | 第44-54页 |
·分析框架 | 第44-46页 |
·疾病对贫困的作用机制 | 第46-50页 |
·可持续生计框架 | 第46-47页 |
·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解释 | 第47-49页 |
·疾病对暂时贫困与长期贫困影响的进一步阐述 | 第49-50页 |
·新农合缓解因病致贫的作用机制 | 第50-52页 |
·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缓解因病致贫的作用机制 | 第52-54页 |
4. 因病致贫的宏观描述及其成因 | 第54-68页 |
·现状描述 | 第54-57页 |
·沉重的医疗负担 | 第54-56页 |
·因病致贫状况 | 第56-57页 |
·医疗服务经济可及性差 | 第57页 |
·基本成因分析 | 第57-66页 |
·农村居民的收入偏低 | 第58页 |
·政府卫生投入偏低 | 第58-60页 |
·医疗服务价格快速增长 | 第60-62页 |
·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 | 第62-64页 |
·医疗保障制度缺位 | 第64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5. 健康、贫困及两者关系的微观描述 | 第68-94页 |
·总体样本描述 | 第68-77页 |
·研究对象选取 | 第68页 |
·样本人群的社会和人口学特征 | 第68-71页 |
·样本人群的经济特征 | 第71页 |
·样本人群的健康状况 | 第71-77页 |
·疾病经济负担 | 第77-79页 |
·农户遭受健康冲击情况 | 第79-81页 |
·农户贫困状况描述 | 第81-85页 |
·因病致贫描述 | 第85-89页 |
·因病致贫的静态分析 | 第85-86页 |
·因病致贫的动态过程分析 | 第86-89页 |
·因贫致病描述 | 第89-92页 |
·因贫致病的静态分析 | 第89-91页 |
·因贫致病的动态过程分析 | 第91-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6. 健康冲击对贫困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94-120页 |
·健康冲击对贫困的影响 | 第94-104页 |
·变量选择 | 第94-9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96-100页 |
·实证分析结果 | 第100-104页 |
·健康冲击对动态贫困的影响 | 第104-114页 |
·动态贫困描述 | 第105-108页 |
·模型选择、变量设置 | 第108-111页 |
·模型分析 | 第111-114页 |
·健康冲击对短期、长期贫困的影响 | 第114-118页 |
·短期、长期贫困描述 | 第115-116页 |
·模型选择、变量设置 | 第116页 |
·模型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8-120页 |
7. 正式风险应对策略缓解因病致贫的作用效果: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例 | 第120-132页 |
·合作医疗制度变迁 | 第120-122页 |
·合作医疗的渊源 | 第120页 |
·传统合作医疗阶段 | 第120-121页 |
·传统合作医疗的衰败与重建时期 | 第121-122页 |
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阶段 | 第122页 |
·数据来源及描述分析 | 第122-124页 |
·样本描述 | 第122-123页 |
·新农合制度反贫困效果的描述 | 第123-124页 |
·新农合缓解因病致贫的实证分析 | 第124-130页 |
·方法介绍 | 第124-127页 |
·实证分析结果 | 第127-130页 |
·对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| 第130-132页 |
8. 非正式风险应对策略缓解因病致贫的作用效果:以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为例 | 第132-138页 |
·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存在的动因 | 第132-133页 |
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:关系本位 | 第132-133页 |
·农户的生存伦理 | 第133页 |
·非正式风险分担机制的优势 | 第133页 |
·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功能和机理 | 第133-134页 |
·实证分析结果 | 第134-136页 |
·对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| 第136-138页 |
9. 结论和政策建议 | 第138-144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138-139页 |
·政策建议 | 第139-141页 |
·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| 第141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