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全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| 缩略语表 | 第13-14页 |
| 文献综述部分 | 第14-26页 |
| 第一章 羊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及免疫胶体金的应用 | 第14-26页 |
| 1 羊早期妊娠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9页 |
| ·外部观察法 | 第14页 |
| ·直肠检查法 | 第14-15页 |
| ·阴道检查法 | 第15页 |
| ·公羊试情法 | 第15页 |
| ·免疫学诊断法 | 第15页 |
| ·孕酮水平测定法 | 第15-18页 |
| ·放射免疫测定法(RIA) | 第16页 |
| ·酶免疫测定法(EIA) | 第16-17页 |
| ·乳胶凝集抑制试验(LAIT) | 第17页 |
| ·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(ELISA) | 第17-18页 |
| ·早孕因子诊断法(EPF) | 第18页 |
| ·血小板计数法 | 第18页 |
| ·超声波诊断法 | 第18-19页 |
| ·腹腔内窥镜检测法 | 第19页 |
| 2 免疫胶体金技术及其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| 第19-26页 |
| ·免疫胶体金技术的背景 | 第19-20页 |
| ·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原理 | 第20-21页 |
| ·免疫胶体金技术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| ·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 | 第22-25页 |
| ·在电镜水平的应用 | 第22页 |
| ·在光镜水平的应用 | 第22页 |
| ·在流式细胞仪中的应用 | 第22页 |
| ·凝集试验 | 第22-23页 |
| ·免疫印迹技术(immunoblotting) | 第23页 |
| ·斑点金免疫渗滤法(DIGFA) | 第23-24页 |
| ·胶体金免疫层析法(GICA) | 第24-25页 |
| ·胶体金免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25-26页 |
| 试验研究部分 | 第26-56页 |
| 第二章 湖羊早孕诊断血样孕酮临界值的确定 | 第26-30页 |
| 1 材料 | 第26-27页 |
| ·试验动物 | 第26页 |
| ·主要试剂及用品 | 第26页 |
| ·主要仪器及设备 | 第26-27页 |
| 2 方法 | 第27页 |
| ·抗凝管的制备 | 第27页 |
| ·试验羊的采血及处理 | 第27页 |
| ·指标测定 | 第27页 |
| ·测定原理 | 第27页 |
| ·P_4浓度的测定 | 第27页 |
| ·数据统计及分析 | 第27页 |
| 3 结果 | 第27-28页 |
| 4 讨论 | 第28-30页 |
| ·样品处理方法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局限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胶体金溶液及金标孕酮单克隆抗体复合物的制备 | 第30-42页 |
| 1 材料 | 第30-31页 |
| ·主要仪器及设备 | 第30-3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31页 |
| ·主要试剂配制 | 第31页 |
| ·无Ca~2+Mg~2+PBS | 第31页 |
| ·硅化液配方 | 第31页 |
| ·1%氯金酸配方 | 第31页 |
| ·5%BSA | 第31页 |
| ·1%柠檬酸三钠 | 第31页 |
| ·0.2mol/L碳酸钾溶液 | 第31页 |
| 2 方法 | 第31-35页 |
| ·玻璃器皿的清洁及硅化处理 | 第31-32页 |
| ·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 | 第32页 |
| ·柠檬酸三钠加入量的确定 | 第32页 |
| ·胶体金溶液的质量鉴定 | 第32-33页 |
| ·肉眼观察 | 第32页 |
| ·可见光光谱法 | 第32页 |
| ·透射电镜观察 | 第32-33页 |
| ·孕酮单克隆抗体(S_3B_3E_1G_1)的标记条件 | 第33-34页 |
| ·胶体金标记蛋白最低稳定浓度与最适稳定量的确定 | 第33页 |
| ·最适标记pH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| ·免疫胶体金复合物的制备 | 第34页 |
| ·透析袋预处理 | 第34页 |
| ·孕酮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| 第34页 |
| ·金标孕酮单克隆抗体复合物的制备 | 第34页 |
| ·金标记孕酮单克隆抗体复合物的纯化 | 第34页 |
| ·金标记孕酮单克隆抗体复合物的鉴定 | 第34-35页 |
| ·最高吸收峰检测法 | 第34-35页 |
| ·OD520nm值测定法 | 第35页 |
| ·电镜观察 | 第35页 |
| 3 实验结果 | 第35-39页 |
| ·胶体金质量鉴定 | 第35-37页 |
| ·颜色观察 | 第35页 |
| ·可见光光谱法 | 第35-36页 |
| ·透射电镜法 | 第36-37页 |
| ·胶体金标记孕酮单抗的最低稳定浓度、最适稳定浓度及最适pH | 第37-38页 |
| ·最低稳定浓度及最适稳定浓度的确定 | 第37-38页 |
| ·最适pH值的确定 | 第38页 |
| ·金标记孕酮单克隆抗体复合物的鉴定 | 第38-39页 |
| 4 讨论 | 第39-42页 |
| ·胶体金制备因素分析 | 第40页 |
| ·最pH值和最适蛋白标记量的重要性 | 第40页 |
| ·金标复合物的稳定性 | 第40-42页 |
| 第四章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及检测 | 第42-56页 |
| 1 材料 | 第42-43页 |
| ·主要仪器及设备 | 第42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42页 |
| ·免疫层析材料 | 第42-43页 |
| 2 方法 | 第43-47页 |
| ·样品垫的制备 | 第43页 |
| ·样品垫材料的选择 | 第43页 |
| ·样品垫的预处理 | 第43页 |
| ·金标垫的制备 | 第43-44页 |
| ·金标孕酮单抗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| 第43页 |
| ·金标垫的预处理 | 第43-44页 |
| ·浸金法制备金标垫 | 第44页 |
| ·金标垫的干燥方法 | 第44页 |
| ·NC膜的划线 | 第44-45页 |
| ·NC膜型号的选择 | 第44页 |
| ·NC膜半抗原与二抗包被量确定 | 第44-45页 |
| ·喷膜 | 第45页 |
| ·封闭液的优化 | 第45页 |
| ·试纸条的组装 | 第45页 |
| ·试纸条的结果判定 | 第45-46页 |
| ·试纸条的性能测定 | 第46页 |
| ·重复性 | 第46页 |
| ·特异性 | 第46页 |
| ·稳定性 | 第46页 |
| ·试纸条的初步应用 | 第46-47页 |
| 3 结果 | 第47-50页 |
| ·样品垫材料的筛选 | 第47页 |
| ·样品垫处理液配方 | 第47页 |
| ·金标垫最佳稀释度 | 第47-48页 |
| ·金标垫最佳处理液及最佳干燥方法 | 第48页 |
| ·NC膜型号的选择 | 第48页 |
| ·NC膜上半抗原与二抗的包被量 | 第48-49页 |
| ·NC膜的封闭 | 第49页 |
| ·试纸条的检测 | 第49-50页 |
| ·判断标准 | 第49-50页 |
| ·重复性 | 第50页 |
| ·特异性 | 第50页 |
| ·稳定性 | 第50页 |
| ·初步应用 | 第50页 |
| 4 讨论 | 第50-56页 |
| ·样品垫的选择及处理 | 第51页 |
| ·金标垫的制作 | 第51-52页 |
| ·NC膜上蛋白的包被 | 第52-53页 |
| ·NC膜的选择 | 第52页 |
| ·划膜环境 | 第52-53页 |
| ·NC膜的蛋白包被量 | 第53页 |
| ·封闭液的选择 | 第53页 |
| ·试纸条的组装和保存 | 第53页 |
| ·试纸条的特点及改进方向 | 第53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6页 |
| 全文结论 | 第66-6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8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