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密花豆属植物密花豆植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3-31页 |
·密花豆属植物密花豆的生药学研究 | 第13页 |
·密花豆属植物密花豆的化学成分研究 | 第13-22页 |
·黄酮类成分 | 第14-17页 |
·异黄酮类化合物 | 第14-15页 |
·二氢黄酮类化合物 | 第15-16页 |
·拟雌内酯类化合物 | 第16页 |
·查尔酮类化合物 | 第16页 |
·花青素类化合物 | 第16-17页 |
·紫檀烷类化合物 | 第17页 |
·异黄烷类化合物 | 第17页 |
·三萜类成分 | 第17-18页 |
·蒽醌类成分 | 第18-19页 |
·甾醇类化合物 | 第19-20页 |
·其他类型的化学成分 | 第20-22页 |
·密花豆属植物密花豆的药理作用研究 | 第22-24页 |
·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| 第23页 |
·降血脂、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| 第23页 |
·抗病毒活性 | 第23页 |
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抗肿瘤作用 | 第24页 |
·其他作用 | 第24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紫外分光光度法 | 第24页 |
·薄层色谱技术 | 第24-25页 |
·气相色谱技术 | 第25页 |
·毛细管电色谱法(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, CEC) | 第25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法 | 第25-26页 |
·质谱法 | 第26页 |
·立题依据及意义 | 第26-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31页 |
第二章 鸡血藤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| 第31-49页 |
·仪器与药品 | 第3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5页 |
·试剂与药品 | 第35页 |
·药材 | 第35页 |
·提取与分离 | 第35-38页 |
·结构鉴定 | 第38-46页 |
·总结与讨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第三章 鸡血藤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| 第49-66页 |
·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49-50页 |
·液相色谱条件 | 第50-55页 |
·色谱条件优化 | 第51-54页 |
·提取条件优化 | 第54-55页 |
·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制备 | 第55页 |
·指纹图谱-方法学验证 | 第55-58页 |
·专属性试验 | 第55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55-56页 |
·重复性试验 | 第56-57页 |
·稳定性试验 | 第57-58页 |
·鸡血藤化学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多变量相关软件分析 | 第58-62页 |
·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评价 | 第58-59页 |
·聚类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主成分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鸡血藤指纹图谱中主要峰的指认 | 第62-63页 |
·鸡血藤指纹图谱特征描述 | 第63-64页 |
·讨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6页 |
第四章 鸡血藤总提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66-80页 |
·主要的实验仪器、试剂和动物 | 第67-68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67页 |
·试剂及试药 | 第67-68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68页 |
·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条件 | 第68-71页 |
·液相色谱条件 | 第68-69页 |
·质谱条件 | 第69-71页 |
·内标溶液的制备 | 第71页 |
·血清样品的制备 | 第71页 |
·分析方法的验证 | 第71-75页 |
·系统适用性实验考察 | 第71页 |
·方法专属性考察 | 第71页 |
·标准工作曲线 | 第71-72页 |
·精密度和准确度 | 第72页 |
·添加回收率 | 第72-73页 |
·血清样品稳定性 | 第73-75页 |
·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 | 第75-76页 |
·血清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| 第75页 |
·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| 第75-7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6-78页 |
·HPLC 色谱分离条件 | 第76页 |
·质谱条件的优化 | 第76页 |
·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的建立 | 第76-77页 |
·内标的选择 | 第77页 |
·方法的专属性 | 第77页 |
·指标成分(Marker Compounds)的选择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鸡血藤主要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| 第80-10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80-82页 |
·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80-81页 |
·液相色谱条件 | 第81页 |
·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81-82页 |
·定量条件优化 | 第82-89页 |
·提取方法优化 | 第82页 |
·色谱条件优化 | 第82-88页 |
·HPLC-MS 定性条件优化 | 第88-89页 |
·分析方法的验证 | 第89-93页 |
·系统适用性试验 | 第89-90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90-91页 |
·检测限(LOD)和定量限(LOQ) | 第91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91页 |
·重复性试验 | 第91页 |
·回收率试验 | 第91-92页 |
·稳定性试验 | 第92-93页 |
·定量7 个化合物的HPLC-ESI-MS 定性 | 第9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93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100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-103页 |
附图 | 第103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