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1913—1923 年的中国妇女:自由有限,枷锁仍在 | 第7-12页 |
第一节 上海: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 | 第7-8页 |
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妇女:妇女自由思想开始萌芽 | 第8-9页 |
一、受教育情况 | 第8-9页 |
二、社会参与情况 | 第9页 |
三、婚恋情况 | 第9页 |
第三节 五四前后中国妇女:妇女自由思想走向实践 | 第9-12页 |
一、受教育情况 | 第10页 |
二、社会参与情况 | 第10页 |
三、婚恋情况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1913—1923 年的《申报》:新闻评论冷静无倾向,广告经营大放异彩 | 第12-14页 |
第一节 中国报业:言论的“白色恐怖”和广告的“发展壮大”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《申报》:新闻言论冷静无倾向,广告经营大放异彩 | 第13-14页 |
第三章 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一节 理论基础:社会性别理论 | 第14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:内容分析和思辨研究 | 第14-16页 |
第四章 女性外表——男权价值取向的再现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服装——风格上的中西之分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 | 第16-20页 |
第二节 年龄——青少年女性比重高于中老年女性 | 第20-22页 |
第三节 对《申报》广告呈现的女性外表的总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五章 女性内涵:贤妻良母与花瓶是女性的宿命 | 第23-32页 |
第一节 对女性角色的分析:家庭主妇和美人是典型 | 第23-27页 |
一、学生和职业女性数量相对较少 | 第24-25页 |
二、家庭主妇数量较多 | 第25-26页 |
三、美人的数量与家庭主妇不相上下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对女性出现场景的分析:女性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| 第27-31页 |
一、女性出现在劳动场景数量最多 | 第27-29页 |
二、交际场景数量增多 | 第29-30页 |
三、娱乐场景从无到有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对《申报》广告呈现的女性内涵的总结 | 第31-32页 |
第六章 广告内容:药品广告独占鳌头,病弱印象深入人心 | 第32-36页 |
第一节 药品广告:“弱女子”的刻板印象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:女性的美貌竞赛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香烟广告:女性交际之光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工具广告:现代化的家居生活方式 | 第35-36页 |
第七章 用社会性别理论讨论《申报》广告的女性刻板印象 | 第36-40页 |
第一节 《申报》女性广告体现了刻板印象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《申报》女性广告加强了刻板印象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广告呈现的刻板印象对女性造成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