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1页 |
第一节 热休克蛋白70研究进展 | 第13-26页 |
第二节 贝类HSP70研究进展 | 第26-29页 |
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近江牡蛎三种热休克蛋白70基因克隆 | 第31-105页 |
第一节 近江牡蛎HSC70及5′调控区序列克隆 | 第31-49页 |
1 材料 | 第31-33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3-44页 |
3 结果 | 第44-49页 |
第二节 近江牡蛎HSP69 cDNA序列及基因调控区序列克隆 | 第49-74页 |
1 材料 | 第4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9-64页 |
3 结果 | 第64-74页 |
第三节 基因步移法克隆近江牡蛎HSP68基因 | 第74-84页 |
1 材料 | 第74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74-78页 |
3 结果 | 第78-84页 |
第四节 近江牡蛎HSC70和HSP69异构基因扩增 | 第84-99页 |
1 材料 | 第84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84-90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90-99页 |
第五节 讨论 | 第99-105页 |
第三章 荧光定量PCR检测HSP69和HSP68表达方法的建立 | 第105-111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105-107页 |
2 结果 | 第107-108页 |
3 讨论 | 第108-111页 |
第四章 近江牡蛎热休克处理后三种HSP70s基因的表达 | 第111-120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111-11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1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11-113页 |
2 实验结果 | 第113-117页 |
·近江牡蛎几种HSP70s的组织表达分布 | 第113-115页 |
·热休克处理后三种HSP70s的表达 | 第115-117页 |
3 讨论 | 第117-120页 |
·三种HSP70s组织表达分布 | 第117-118页 |
·热休克后三种HSP70s基因的表达 | 第118-120页 |
第五章 近江牡蛎HSC70基因对污染物的反应 | 第120-151页 |
第一节 近江牡蛎HSC70基因对五种污染物的反应 | 第120-1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20-122页 |
2 实验结果 | 第122-138页 |
3 讨论 | 第138-144页 |
第二节 孔雀石绿和敌百虫联合诱导近江牡蛎鳃HSC70基因表达的效应类型 | 第144-15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44-146页 |
2 实验结果 | 第146-149页 |
3 讨论 | 第149-151页 |
结论 | 第151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68页 |
常用英文缩略词说明 | 第168-170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70-171页 |
致谢 | 第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