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demlia协议资源定位模型的分析与改进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4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1页 |
·P2P 网络资源定位模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2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·本文组织结构 | 第12-1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P2P对等网络简介 | 第14-21页 |
·P2P 技术的兴起 | 第14-15页 |
·P2P 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·P2P 的特征 | 第16-18页 |
·P2P 的发展历程 | 第18页 |
·P2P 系统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P2P网络的资源定位模型 | 第21-28页 |
·集中式的资源定位模型 | 第21-22页 |
·非结构化P2P 网络的资源定位模型 | 第22-24页 |
·结构化P2P 网络的资源定位模型 | 第24-25页 |
·混合式资源定位模型 | 第25-26页 |
·各种资源定位模型的比较 | 第26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基于DHT的资源定位模型 | 第28-34页 |
·分布式哈希表技术 | 第28-30页 |
·哈希表 | 第28-29页 |
·分布式哈希表 | 第29页 |
·分布式哈希表的优点 | 第29-30页 |
·几种通用的DHT 资源定位模型 | 第30-32页 |
·Chord 定位模型 | 第30-31页 |
·Kademlia 定位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几种DHT 定位模型的比较 | 第32页 |
·DHT 资源定位方法的缺陷 | 第32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五章 Kademlia协议分析 | 第34-46页 |
·异或运算求逻辑距离 | 第34页 |
·二级索引机制 | 第34-35页 |
·KADEMLIA 的路由表——K 桶 | 第35-36页 |
·K 桶的更新 | 第36-38页 |
·结点的加入与离开 | 第38页 |
·KADEMLIA 的路由过程 | 第38-40页 |
·KADEMLIA 应用实例的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KADEMLIA 协议的算法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Kademlia协议的改进 | 第46-56页 |
·解决拓扑失配问题的思路 | 第46页 |
·现有的改进策略 | 第46-49页 |
·RTT 探测技术 | 第46-47页 |
·改进的界标簇集 | 第47页 |
·利用IPv6 生成结点标识ID | 第47-48页 |
·关于拓扑失配问题的思考 | 第48页 |
·混合式P2P 网络 | 第48-49页 |
·聚类划分 | 第49页 |
·本文所作的改进 | 第49-55页 |
·TTL-3 泛洪 | 第49-50页 |
·结点综合性能 | 第50-51页 |
·K 桶结构调整 | 第51页 |
·K 桶更新策略调整 | 第51-52页 |
·双K 桶结构 | 第52-54页 |
·结点的随机选择 | 第54-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七章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| 第56-60页 |
·网络仿真的必要性 | 第56页 |
·网络仿真系统的简介 | 第56-57页 |
·模型仿真的过程 | 第57-58页 |
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