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
| 摘要 | 第1-7页 | 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 
| 第一章 绪论 | 第9-16页 | 
|  一、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| 第9-10页 | 
|  二、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 
|   (一) 社团史文献 | 第11页 | 
|   (二) 科技史文献 | 第11-12页 | 
|   (三) 中国科学社团的综合文献 | 第12-13页 | 
|   (四) 中国科技团体的个案文献 | 第13-14页 | 
|   (五) 其它文献 | 第14页 | 
|  三、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说明 | 第14-15页 | 
|  四、本研究课题的基本思路、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 
| 第二章 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滥觞 | 第16-23页 | 
|  一、中国近代科学社团诞生的历史背景 | 第16-19页 | 
|   (一) 洋务时期科学技术的奠基 | 第16-18页 | 
|   (二) 外国人的学术团体的启示 | 第18页 | 
|   (三) 戊戌时期“群学”的理论指导 | 第18-19页 | 
|  二、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诞生 | 第19-23页 | 
|   (一) 戊戌时期的科学社团 | 第20-21页 | 
|   (二) 个案分析——上海农学会 | 第21-23页 | 
| 第三章 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发展 | 第23-30页 | 
|  一、民国时期科学社团发展的条件 | 第23-24页 | 
|  二、民国时期科学社团的活跃 | 第24-30页 | 
|   (一) 民国时期科学社团的发展概况 | 第24-25页 | 
|   (二) 个案分析——民国三大科学社团 | 第25-30页 | 
| 第四章 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类型与特点 | 第30-35页 | 
|  一、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类型 | 第30-32页 | 
|   (一) 综合性的科学社团 | 第30-31页 | 
|   (二) 专业性的科学社团 | 第31-32页 | 
|  二、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特点 | 第32-35页 | 
|   (一) 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| 第32-33页 | 
|   (二) 自愿自发性与非营利性 | 第33-35页 | 
| 第五章 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历史作用 | 第35-48页 | 
|  一、为中国科学体制化形成奠定了基础 | 第35-41页 | 
|   (一) 传播普及科学知识 | 第35-36页 | 
|   (二) 发展和壮大了中国近代科学家的队伍 | 第36-37页 | 
|   (三) 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方法的引进和应用 | 第37-38页 | 
|   (四) 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| 第38-40页 | 
|   (五) 奠定了中国近代科学思潮的基础 | 第40-41页 | 
|  二、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| 第41-44页 | 
|   (一) 带动了中国近代科学名词审查活动的开展 | 第41-42页 | 
|   (二) 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内涵 | 第42-43页 | 
|   (三) 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完善 | 第43-44页 | 
|  三、为中共根据地建设做出贡献 | 第44-48页 | 
|   (一) 脚踏实地地开展科学文教卫生事业的建设 | 第45-46页 | 
|   (二) 协助政府生产和参加国防建设 | 第46-48页 | 
| 结论 | 第48-50页 | 
| 注释 | 第50-54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8-60页 | 
| 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