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化型抢劫罪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2 转化型抢劫罪概述 | 第12-18页 |
·概念 | 第12-15页 |
·历史沿革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比较 | 第13-14页 |
·转化犯概念 | 第14-15页 |
·与拟制抢劫罪的关系 | 第15页 |
·特征 | 第15-18页 |
·本质特征 | 第15-16页 |
·结构特征 | 第16-18页 |
3 转化条件的争议 | 第18-25页 |
·犯罪数额之争 | 第18-21页 |
·肯定说 | 第18-19页 |
·否定说 | 第19-20页 |
·有限肯定说 | 第20-21页 |
·双重标准说 | 第21页 |
·刑事责任年龄之争 | 第21-23页 |
·广义狭义之争 | 第23-25页 |
4 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 | 第25-33页 |
·暴力主观目的 | 第25-28页 |
·窝藏赃物 | 第26页 |
·抗拒抓捕 | 第26-27页 |
·毁灭罪证 | 第27-28页 |
·暴力与暴力威胁 | 第28-31页 |
·暴力 | 第28-29页 |
·以暴力相威胁 | 第29-31页 |
·对"当场"的理解 | 第31-33页 |
5 转化型抢劫罪未完成形态 | 第33-38页 |
·先行为的未完成形态 | 第33-34页 |
·转化型抢劫罪的未遂 | 第34-38页 |
·不存在未遂形态 | 第34-35页 |
·由先行为的未遂形态决定 | 第35页 |
·暴力得逞标准 | 第35-36页 |
·财物取得标准 | 第36页 |
·参照抢劫罪的标准 | 第36-38页 |
6 转化型抢劫罪的共犯形态 | 第38-43页 |
·事前同谋的共同犯罪 | 第38-39页 |
·明知犯罪而帮助的共同犯罪 | 第39-40页 |
·共同犯罪原因力的转化与撤回 | 第40-41页 |
·施行过限的犯罪行为 | 第41-43页 |
7 转化型抢劫罪的量刑 | 第43-51页 |
·转化型抢劫罪之轻 | 第43-45页 |
·刑罚的目的 | 第43页 |
·普通抢劫罪之重 | 第43-44页 |
·转化型抢劫罪之轻 | 第44-45页 |
·法定刑升格情形 | 第45-50页 |
·入户抢劫 | 第45-46页 |
·在公共交通工具 | 第46-47页 |
·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 | 第47页 |
·抢劫数额巨大(既遂)的 | 第47-48页 |
·致人重伤或死亡的 | 第48-49页 |
·冒充军警抢劫或持枪抢劫的 | 第49页 |
·抢劫军用、抢险、救灾物资的 | 第49-50页 |
·量刑的规范与完善 | 第50-51页 |
8 结论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