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20页 |
·辣椒疫病的概述 | 第9-10页 |
·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 | 第10-13页 |
·拮抗微生物 | 第10-13页 |
·生防真菌 | 第10-11页 |
·生防细菌 | 第11-12页 |
·生防放线菌 | 第12-13页 |
·拮抗微生物的防病机制 | 第13-16页 |
·竞争和定殖作用 | 第13-14页 |
·拮抗作用 | 第14-15页 |
·细菌素 | 第14页 |
·嗜铁素 | 第14-15页 |
·抗生素和其他抗菌物质 | 第15页 |
·诱导抗性 | 第15-16页 |
·重寄生 | 第16页 |
·拮抗微生物在植物根际定殖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9-20页 |
2 引言 | 第20-21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·生防菌 | 第21页 |
·病原菌 | 第21页 |
·供试植物及育苗 | 第21页 |
·主要培养基 | 第21-22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2-29页 |
·生防菌的分离、筛选 | 第22-23页 |
·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| 第22页 |
·生防菌的筛选 | 第22页 |
·盆栽防治试验 | 第22-23页 |
·生防菌G28-6 的鉴定 | 第23-25页 |
·生防菌G28-6 形态特征观察 | 第23页 |
·生理生化特性 | 第23-24页 |
·16SrDNA 序列同源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生防菌根际定殖能力测定 | 第25-26页 |
·双层滤纸测定法 | 第25页 |
·盆栽测定法 | 第25页 |
·田间测定法 | 第25-26页 |
·P. aurantiaca G28-6 施用技术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·处理浓度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定殖密度 | 第26页 |
·处理方法和处理时期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定殖密度 | 第26-27页 |
·P. aurantiaca G28-6 培养条件的筛选 | 第27-29页 |
·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的筛选 | 第27页 |
·通气量的筛选 | 第27页 |
·酸碱度的筛选 | 第27页 |
·培养温度的筛选 | 第27页 |
·培养转速的筛选 | 第27页 |
·营养条件的筛选 | 第27-28页 |
·生长量的测定 | 第28页 |
·抑制率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44页 |
·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| 第29-34页 |
·生防菌的筛选 | 第29-31页 |
·生防菌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| 第29页 |
·生防菌对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形成及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效果 | 第29-30页 |
·生防菌对辣椒疫霉菌被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| 第30-31页 |
·生防菌对辣椒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| 第31页 |
·生防菌根际定殖能力 | 第31页 |
·生防菌G28-6 的鉴定 | 第31-33页 |
·P.aurantiaca G28-6 部分特性研究 | 第33-34页 |
·抑菌谱 | 第33页 |
·根际定殖特性 | 第33-34页 |
·P.aurantiaca G28-6 施用技术的研究 | 第34-37页 |
·处理浓度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根际定殖效果 | 第34-36页 |
·处理方法和处理时期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根际定殖效果 | 第36-37页 |
·P.aurantiaca G28-6 培养条件的筛选 | 第37-44页 |
·最佳培养基的筛选 | 第37-38页 |
·最佳培养时间 | 第38-39页 |
·最佳通气量 | 第39页 |
·最佳pH 值 | 第39-40页 |
·最佳温度 | 第40页 |
·最佳转速 | 第40-41页 |
·P.aurantiaca G28-6 营养条件的筛选 | 第41-44页 |
·最适碳源的筛选 | 第41-42页 |
·最适氮源的筛选 | 第42页 |
·最适无机盐的筛选 | 第42-44页 |
5 结论与讨论 | 第44-47页 |
·结论 | 第44页 |
·讨论 | 第44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ABSTRACT | 第54-55页 |